美文网首页共读《百喻经》
《百喻经》第六周第五天

《百喻经》第六周第五天

作者: jn_2017 | 来源:发表于2022-04-01 20:17 被阅读0次

    劫盗分财喻

    昔有群贼,共行劫盗,多取财物,即共分之,等以为分①。唯有鹿野②钦婆罗③色不纯好,以为下分,与最劣者。下劣者得之恚恨,谓呼大失。至城卖之,诸贵长者多与其价,一人所得,倍于众伴,方乃欢喜,踊悦无量。
    犹如世人,不知布施有报无报,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无量乐。方更悔恨,悔不广施。如钦婆罗后得大价,乃生欢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尔乃自庆,恨不益焉。
    【注释】1等以为分:指把财物平均分成若干份。2鹿野: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曾在这里初转法轮,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讲佛法,佛教从此佛、法、僧三宝齐备。3钦婆罗:指钦婆罗衣。

    正所谓"吃亏是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只需要顺从内心去做事,结果自会公平。

    近来在反省自身的"嗔"。晨练,习惯于一个人在湖边,喜玛拉雅口令八段锦后,就安静地太极。某一天,一人手持音箱过来,从热身到太极,全程音乐伴奏,声音还不小。这声音让我不适,想过沟通,又想是公共场所,无权要求他人,自己换地方吧。也许是习惯,也是地面条件、通风条件,还是更喜欢湖边。也会再在湖边运动,听到音乐,就及时撤离。细想,自己内心定力不够,才会太轻易就被外物影响;而且,也是太以自我为中心,才会有如此的"嗔"的念头;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尊重他人,有界限感,不以自己喜好评价他人的言行,应该是尊重的基础,也是个人修养的基础。适度地挑战自己,找到症结,提升自己。

    猕猴把豆喻

    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觅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鸡鸭食尽。
    凡夫出家,亦复如是。初毁一戒,而不能悔。以不悔故,放逸滋蔓①,一切都舍。如彼猕猴,失其一豆,一切都弃。
    【注释】1放逸滋蔓:放逸,指散漫、不守规矩。滋蔓,滋长蔓延。

    猕猴为了捡拾掉在地上的豆子,顾此失彼,把手里大把的豆子撒落了。对猕猴来说,它的智力无法判断多少,无法做出正确选择,只知道"豆子掉了,要捡起来",至于怎么捡,就是不顾一切地尽己所能去捡了;猕猴的能力,也没有学会瞻前顾后,兼顾全面,它的协调能力,也仅限于此。

    孩子小时候也会如此处理事情,随着心智和能力成长,就会更好地取舍、更协调地完成这些动作了。

    若一个成年人如此愚笨,当然会遭人嗤笑。

    得金鼠狼①喻

    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中喜踊,持置怀中,涉道而进。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心至冥感②,还化为金。旁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著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殒命。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见善获利,内无真心,但为利养,来附于法,命终之后,堕于恶处,如捉毒蛇,被螫而死。
    【注释】1鼠狼:指黄鼠狼。2冥感:指至诚感应。

    这比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更符合人性的期待,金鼠狼比狼更通人性。

    人类社会倡导宣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一方面引导人们多做善事好事、莫做坏事;另一方面,在暂时没有实现善恶有报的结果时,让人心里充满美好的期待。二者都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喻经》第六周第五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mp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