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没有读书,感觉头脑空空。
昨夜起,开始读傅国涌的《帝国尽头是民国——闲话民国系列之二》。
在书中,傅国涌有一个观点值得注意,即民国以后,随着循环王朝的终止,新闻记者取代了史官,成为有意或无意的时代记录者。
当然,相比于官方的记录者,记者的立场更为中立和客观。对于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或谜团,我们往往习惯于从正史中寻找答案,或者认为亲历者的叙述更为客观准确。岂不知,这些材料往往过滤了一些对表达者不利的信息,或者放大及美化了某些个体的形象。比如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由于当时的正史将其作为谋逆重犯刻画,也隐瞒了一些关键信息,所以在后人看来自然不足采信。这样,苟全性命于海外,有了发言权和广大听众,顺应了时代潮流,赢得了一边倒同情的康梁,顺理成章地获得了书写戊戌变法历史的主导权,以后的历史教科书中的有关章节,也大都是以其叙述和观点作为基本框架的。特别是康有为,在书写和改写历史的同时,也毫不吝啬地为自己涂脂抹粉。反正,即便官方或知情人指责其说谎,也不容易让公众相信。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所谓“公车上书”“衣带诏”等纯粹是子虚乌有。康梁确实有过贡献,但绝不像他们自己描述的那么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旁观者的记者,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面。
傅国涌先生进一步提出,如果将来由于种种原因,记者的作用也渐趋衰微,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民间的一个个“史民”。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又放大了“史民“的作用,使得传统传播方式下难有受众的一些观点和材料,有了广为传播的条件。总的来看,互联网上的“史民”,往往就是“不在编”的记者;当今的各种自媒体,就近乎发挥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作用。这在十年以前甚至更早时候,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很多不公平现象和热点问题,就是在热心“史民”的推动下解决的。往往一个社会话题出来,无数个自媒体会从多个侧面跟进报道,使得受众获得立体、全方位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又是相互验证的,受众从而避免了偏听偏信的风险。这其实有点类似“区块链”,即便有人修改了局部信息,但已经于事无补,错误的信息会淹没在无数正确信息的汪洋大海中。
每个人都应当慎用自己的“史笔”。因为,我们今天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后人眼中有关我们的这一段历史,可能就会是什么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