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越是老实人,往往越不会谈恋爱》。文章里说或许是教育体制,礼教使然,让自己一步步成了“听话的,老实的乖孩子”。可是到了成婚论嫁的年纪才发现,因为自己太老实了所以不会恋爱。文末作者建议老实人多看书。
其实何止是不会谈恋爱啊,连跟妈妈撒娇可能都不会。因为所谓的“老实人”,可能是一群没能力表达自己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8294/40e30657d5dc45cc.png)
朋友之间,不说话他们当你无所谓。
记得高中同学聚会,点什么菜,吃完去哪家ktv这之类的事情,我的意见从没影响过最终决定。因为当被问的时候,我的回答总是都可以,哪家都行。时间一长有了惯性,要想让大家听到我的声音,同样的话我甚至要重复很多次才有效果。因为我不说话,他们就当我无所谓。
越长大越发现,即便你清楚地表达了自己,也要看对方如何接收呢,更何况你什么都不说。
亲密关系里,眼泪里有我的心里话。
我都有个“习惯”,跟父母,亲人电话聊天总是报喜不报忧。
觉得累了,不说累,有时候还会反过去安慰别人。遇到难事,跟爸妈就更不能说,怕他们干着急。男朋友因为忙工作,陪我的时间少了,也不懂怎么表露情绪,别别扭扭。偶尔想想,心里的感觉说不出,就只会哭,弄得对方不知所措。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没有说出来自己感受。
好像你说出来就不害怕了一样。
因为我的这些那些的困惑和习惯,我也像很多人一样尝试读书解决问题。于是我看了很多性格分析,自我表达方面的书籍。书里说可以尝试运动流汗释放情绪,写感恩日记,用文字抒发自己等等,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看书的大方向没错,但不够对症下药,效果不明显。 一次驾校老师带着开车的经历,给了我启发。
刚开始学车的时候,很害怕不敢踩油门,觉得速度太快了。一同学车的女孩子们凑到一起总是抱怨,这里不会那里不行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女生小玲很少说。而且每当听到她们讨论的热火朝天,小玲都会不屑地补上一句:“好像她们说说来说去的,下次就不害怕了一样。”
可能是在一起学车久了,听她们说“好害怕好害怕”的次数太多了。一次老师让我加速的时候,我随口就说,我害怕。平时很严肃的老师,难得露出笑容,说:“是很害怕吧,没关系练习练习就好了”。一直憋在心里的焦虑一下子没了,好像说出来真的就不害怕了。
尝到了甜头,每当担心出错开不好的时候,干脆直接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老师理解,自己轻松,学车的那段时间开心了不少。随后我也反思,为什么写日记,做运动就没有这种感觉。因为那是一个人在做,总还是少了一来一往,互动的乐趣。
好像我们的身心是在流动地一样,有东西进去就要让一些东西出来。是释放不是宣泄,想法也好感情也罢,或悲伤或喜悦的情绪,都是要流动起来才好,这样才能动态平衡。说出自己的感觉,把他变成言语,让对方听到。在彼此的关系中实践,让情感流动起来,何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