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绍兴的时候已经下午2:00多,从杭州东站坐BRT到人民路口站,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白墙黑瓦的长亭子,原来是人性化的公交站台,夏日晒不到,冬雪淋不着,风雨也不会阻断回家的路……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那是兰花吗?花期很短,香味弥久。嗯,恰似李白诗中云: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恰如绍兴人。

安顿好以后出门吃饭,时间接近4:00,简单在鲁迅故居门口吃了碗胖嫂家的面,决定附近转转。

出了巷子,就是鲁迅小学。


绍兴三鲜面。看起来有点不太好吃,吃起来也有点不太好吃,可是赶时间,仓促扒拉两口就算凑活一顿饭。

可是乌篷船还是下班了,就不太明白,这里的下班时间怎么都是4:30。

坐不了船那就拍船吧,假装想象我们坐在船里。

一路走到解放路,看到了老栓给儿子买“人血馒头”的古轩亭口。袁枚曾经在《子不语》中“还我血”篇记载:“杨竟负约,又记人血蘸馒头可医瘵疾,遂如法取血。”瘵疾即为痨病,肺结核也。以后老栓儿子的肺结核病入膏肓,不急于去求医,却愚昧无知地去找刽子手要人血馒头治病,贻误病情,是多么地愚昧无知,多么封建迷信呀!

鲁迅先生期待用《药》这篇文章唤醒在那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麻木的中国人。夏瑜为革命英勇不屈,老栓却用自己的血汗钱买沾有革命者鲜血的馒头治自己儿子的病,何其自私。
这与秋瑾宁可献上自己的生命也要唤醒国人,反封建,反剥削是同一思想战线。

《药》的主人公就在古轩亭口买人血馒头,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先驱者之一秋瑾烈士1907年就在这个路口从容赴死,四年后即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为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题写“巾帼英雄”。

从秋瑾纪念碑继续前行,穿行在老街,笔飞弄,听着弄堂的名字就知道要来到大文豪家。路过蔡元培广场,就到了北大之父—蔡先生的故居。





途径一家酿酒行,传统工艺酿造黄酒,果然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醇香浓郁的酒味飘到云边,醉了漫天的繁星。



孝顺的哟哟给爷爷还精心挑选了一小坛酒。
沿着古街,跟着导航的指引,5分钟就到了墨池。途中经过蕺山书院,这里曾是明代著名儒学大师刘宗周讲学之地,也是蕺山学派的发祥地。在蕺山学派的弟子中,以黄宗羲和陈确最有影响。清末时,书院改为山阴县学堂,徐锡麟曾执教于此。范文澜、陈建功、徐钦文等人先后在此就读。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可是我家珍藏版书籍哦。


沿着古街,河道两边粉墙黛瓦,青石板上厚厚的青苔,家家门口栽种的花草,时不时会遇到在河边洗涮的原著人,坐在藤椅上摇着竹扇的老人,晾晒的衣服,似乎都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悠长悠长的雨巷,下一个转角会遇见谁?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一代书圣,长年累月练习书法,他的“入木三分”在家门口的墨池里。世上哪有天才,只不过别人比你更努力一点罢了。



“在小巷里穿行,随时可听到古老的传说故事,戒珠寺、题扇桥、躲婆弄,书圣王羲之的旧闻轶事使街区一步一景,处处渗透着浓郁的文化。”
来到书圣故里,处处是王羲之的墨宝。处处是羲之的故事。躲婆弄名字的来历,可是一段真实的故事。当年王羲之看见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抱着一大包扇子在桥上叫卖,但是没人买,可是销量一直不好,每天郁郁寡欢,王羲之见后,拿起笔墨,在婆婆的扇子上好心帮她题字,婆婆非常不高兴。你一定很纳闷吧,这大文豪给婆婆题字不是帮她嘛,她怎么还不高兴呀?
婆婆其实是这么想的,我辛辛苦苦做扇子,你拿起笔墨给我一通涂抹乱画。
销量呢?大家可想而知。这让她的扇子销量大增。于是,老婆婆又编了许多扇子让王羲之题字,王羲之知情后忙从边门溜到一条小弄里躲着,等到老婆婆走了才回家。那条小巷子,后人便称它为“躲婆弄”。

很有趣吧!这里的人们为了颂扬王羲之的这种善行,留下铜像。


据说这支笔有神力,谁握谁会成才。那我们娘俩赶紧的,哈哈哈哈!看看这支笔已经被摸得泛金光,难怪我们江山辈有人才出!

偶遇书法大师,留字一幅!基于美好的愿景。
从圣人故里出来就可以到仓桥直街散散步,吃个小绍兴,回家咯。










奶油小攀,臭豆腐,绍兴小吃……几乎是“举步维艰”……一路吃一路蹓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