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Day10·缘起:一生的奋斗目标(3)】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阅读《奇特的一生》”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11日。
一、原文:
P54(接前一天)
23岁的维尔南茨基 写道,他立志“要在智能、知识和才华上尽量取得实力,这样我的智慧便会无比地丰富多彩……”他在另一处写道:“我充分意识到,我可能是致力于错误的、靠不住的东西,误入歧途,但我不能不走这条路。我憎恨对我的思想有任何束缚,我不能也不愿我的思想顺着这样一条道路发展下去,它虽然在实际上是重要的,但它不能使我对那些折磨着我的问题有起码的了解……这样一种探索、这样一种企求,正是任何一种学术活动的基础。这只会使我们不致成为在故纸堆中讨生活的书蠹,只会使我们真正地生活,在学术工作中找到喜怒哀乐……追求真理。我完全知道,我可能在追求真理中死去,可能因此而丧生,但我重视的是找到真理,即使不是找到,那也是力求找到,不管这个真理是多么令人苦恼,是多么虚无缥缈,多么卑鄙龌龊。”
这些青年时代的誓言总是激动着人心:赫尔岑、奥加廖夫、克鲁泡特金、梅契尼科夫、贝赫捷列夫 17 ——几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立志献身于追求真理的斗争。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但某种共同的东西把他们这些如此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这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对科学的忠诚,而且他们之中谁也不是光研究一门科学。他们都是又搞历史,又搞美学,又搞哲学。俄罗斯作家的精神探索史是众所周知的。俄罗斯科学家追求道德的历史也并不逊色,其精彩与深刻不亚于作家。
但,立志忠于科学(哪怕是心爱的科学)是一码事,给自己规定具体的目标又是一码事。
万一特洛伊根本没有存在过呢?万一它是荷马虚构的呢?这样一来,施利曼岂不是白白蹉跎了一生?
万一柳比歇夫确定的目标是不能达到的,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呢?万一过了二十来年,证明创立这样一种生物自然分类法是不可能的呢?或者说,万一现代数学机器不适合于这方面的用途呢?这样一来,虚度了年华,当初的目标原来是虚幻的东西,目标明确变成了漫无目的。
这是冒险吗?不,比冒险更可怕:这是押宝——未来、才华和希望——这些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统统拿来孤注一掷。谁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幻想家在无声无息中死去,没有达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目的!(944)
二、我的阅读日志:维尔男司机(代表众多知识分子)的一段话-》科学家的共性-〉关键转折,先承认好,再提出坏?-》
今天的片段看得我老费劲,以至于查便度娘,看小伙伴们的日志就花了近半个小时,还是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有没理解对。按照我的理解,本节的逻辑是这样的:
承接上文提到的“柳比歇夫和施利曼这种忠于目标奋斗一生的做法”,作者引用苏联科学家维尔南茨基一段对于追求科学的探索精神自白,来说明科学家们普遍拥有这种优良品质。然后,作者又说“但,立志忠于科学(哪怕是心爱的科学)是一码事,给自己规定具体的目标又是一码事”来说明柳比歇夫比其他科学家要更加冒险,并表达了对这种做法是否值得的一种担心。
维尔南茨基的那一大段话,我尝试翻译成大白话:
“我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懂!不能束缚自己的思想!就算它是错误的,误入歧途的东西!这样能真正地生活,找到喜怒哀乐,并追求真正的真理!我知道穷尽一生我也可能追求不到结果,但相比结果我更注重追求的过程,既然过程更重要,那么最后即使找到虚无缥缈,卑鄙龌龊的结果又何妨呢?”
那么,从这段引申作者的担忧就是:
“找到真理是一回事,假设要找的就是真理,花费一生到头来发现错了,则是另一回事。证明了真理的被世人称之为伟大的科学家;而蹉跎了一生在无声无息中死去的,则只能被叫做幻想家。从事这一行,是否一定要担如此大的风险?”
所幸的是,我在本书后面章节的内容里,看到了柳比歇夫给出了一个让人欣慰的答案。
三、崔律阅读指引:
(小作文)题目:我的目标
我的目标?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厉害的拆书家,能把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能收获更多的充实大脑和生命的幸福。但是你要问我这个是我立志践行一生的追求吗?我回答不出来。就如今天片段解读的内容所说,做一个知识分享者,到头来真的可以收获幸福吗?到了我人生的最后阶段,我可以不后悔地回顾这一生的决定和所作所为吗?如果说柳比歇夫给了我一个肯定的回答,那么我是否愿意学习他呢?有没有什么力量让我相信我能做到他一样?
充满了疑问,我的小作文貌似还没法写出来。或者说深度学习《奇特的一生》的过程,就是完成这篇作文的过程。
许多小伙伴提到了可以先有符合现状的小目标,然后才慢慢堆积起自己大目标的框架。既然这样,那就先把三级拆书家该有的能力都锻炼成熟,作为我的小目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