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他们的面貌沉静安详,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我羡慕这样的面容。
说起手艺人,我脑海里便浮现老家小镇上的一个修表匠先生,那是尘封好久的记忆,没有想到自己有生之年会因为看到一本书,而记起一个遥远的过去没有太大关系的故人。更神奇的是,我竟然还清晰的记住他的模样。
镇上唯一的修表摊,摆在儿时去上学的路旁,那里永远有一个先生,埋着头,一只眼睛上戴着透镜,修着手表。摊位很小,抽屉里放着很多小铁盒,里面密密麻麻的微小零件。他以万年不变的姿势在那里,在小孩子的眼中无异于路旁的一个建筑,乏味极了。

而如今回想起来,我几乎没有见到那位先生开口讲话,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手表,找他修表的人自然也多。在我看来,他有另一个空间,里面只有他和手中的表,别人进不去,他也几乎不出来。《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撰稿人绿妖形容一流工匠:他们的面貌沉静安详,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这种面容我在先生身上看到。
二

人们的内心仍渴望一些更加长久的东西,就像海水泡沫下的岩石。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将镜头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心思敬畏与我谦恭之中,他们用漫长的时间做一件事,那就是文物的修复工作。
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不同的工匠都传递了同一种精神——耐心、细致、专注,修旧如旧。
超脱于物质层面,专注于手工艺的价值。就如纪录片导演萧寒说的,在这个追求简单、粗暴、快速的成功学时代,那种耐下心来,不急不躁不赶地去做一件事,这样的人现在太稀缺了。
三

“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髹饰录》
人们总是喜欢抓住一个美好的词,加以放大与运用,最后变得面目全非,落入俗套。我其实好害怕“工匠精神”被滥用。于是提及时,总小心翼翼,也深知自己身上没有,却也极度渴望拥有这样的境界。
文中提及,工匠精神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手头上的事物,点点滴滴,与之对话,最后融为一体,那是一种踏实的心境。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太难,如今的人都太聪明,讲究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获取最大的收益。于是有了许多先进的机器设备,各种高科技,来取代手工艺,当然这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体现。可是与每个人的追求,我们也变得急不可耐 ,我们叫外卖吃快餐;被十五天学会一门技术,二十一天学会一门外语这样的标语所吸引;动不动跳槽;闪婚、闪离也司空见惯………
“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髹饰录》中这条工艺原则,最好的概括了匠人原则。好的匠人,一定是通过笨拙的学习之道成长起来,其间绝无捷径。它立足于老老实实,就是慢,一点一点琢磨,做的时间长了,性子就磨出来了。卓越的工匠工作时不动如山,沉静如水,世俗的喧嚣如睡眠的涟漪,在日复一日专注中平静。我想工匠精神就是这样慢慢衍生出来的。
四

老一辈师傅的做派变成生命的底色,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
除了工匠精神,特别让我触动的还有书中每一个工匠娓娓谈起自己师傅。故宫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多为师承,师傅带徒弟,朝夕相处,耳闻目染。传统的技艺需要朝夕相处,里面有许多东西只可意会,难以描述。
徒弟和师傅学的也是言传身教,除了技艺,还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也是代代相传,比如对故宫的热爱,对手艺工作的热爱。
“最初师傅反对使用机器,他的概念里打磨是练我们的手劲”
“逼你主动去想,你不想就出不来。就是让师傅磨的性子,真急不来,这活儿必须是一点一点地”
“我师父对文物特别在意,敬重”………….
铜器非遗传承人王有亮,他今年五十二,自己早是师傅,更是受人尊敬的专家,但是他仍然不断提起师傅,自己手艺的源头。这个自我的时代,很多人略有所悟就自立门户,所学不精就好为人师,而王有亮态度里有种笨拙的老实,老实的谦虚,这种风格里有传统文化的气息。
故宫裱画技艺非遗传承人单嘉玖回忆自己的师父:我师父是比较朴实的一个人,对待工作极端认真,你看他以上班就把活搁在手底下,这确实是从他们身上潜移默化的。
故宫裱画技艺另一位非遗传承人徐建华也说起自己的师父:我从他那儿吸取了好多,第一就是这个人正直,不管做什么工作,这个人人性跟品质要好。第二呢,就是你对文物的认知程度,和你对文物的热爱程度。
而后,徐建华的徒弟杨泽华回忆起自己的师父徐建华:没上手时,你会有依赖性,师父在你身边站着,你心定就不怕出事。师父会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你,包括你以后的成长,他都会关心你,不断跟你提些经验,它是一种师徒如父子的关系。
老一辈师傅的做派变成生命的底色,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尤其在过去的民间社会,不读书,不进学校,自由从师学习百工技艺为专业的人终其一生’尊师重道’的精神和行为,比起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更胜一筹(南怀谨)
五

我希望大家伙儿有时间都可以静下来看看这本书:
里面有近百幅精美文物图、人物图、修复图及绝版老照片带给你的视觉盛宴。
还有“去寿康宫打个水”,在院里逗“御猫”的后代,登上梯子打下御杏树上熟了的黄杏,这些这些可爱的画面感。
最重要的是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的手艺人,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 “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
或许我们不需要做许许多多的事,而是需要定下来认真的做好一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