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凡人聊书
谋士在三国的战争里地位有多重要,想必每个读过三国的人都了解,不必赘述。
三国里谋士众多,神如诸葛亮未见其二,暂不多说,而大多数谋士的计策有成有败,因此孰优孰劣,争议甚多,而有些露面并不多的人也更容易被忽略或低估,所以后来者纷纷以一己之见解之,某一俗人,亦不能免,只是有些见解不敢苟同,因此论之。
其中之一,便是李儒。
李儒是《三国演义》里最早露面的谋士,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慢慢看。
第一次露面时是大将军何进招董卓入京,董卓点兵准备进发时给了个建议,原话是“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暧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
这短短的一句话,足以证明李儒是个深谙官场斗争规则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
“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暧昧。”
在古代,皇帝是天子,是老天爷派到人间的代理人,他的方方面面都是不容置疑的,而接到他的命令时,李儒却说,“虽奉诏,多有暧昧”,皇帝都下诏了,还有什么暧昧?可见当时的形势谁心里都有数,宦官们大权在握,皇帝早就成了个傀儡,“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手段因曹操而“名闻天下”却并不是首创,而这个时候把着大权的人是何进,而偏偏何进是个没什么魄力也没什么主意的人,这种情况,对心怀不轨的人来说,可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好时机啊!
而董卓,正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
下半句“名正言顺,大事可图”
狼子野心,还能有什么大事!
那李儒牛逼吗?
算,至少某些方面算!
在《三国演义》里,谋士的主要职责就是出谋划策。通观全篇,谋士多如牛毛,但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精通天文地理,擅长排兵布阵的;另一类是能言善辩,工于心计的。李儒算是哪一类呢?
由于董卓猖狂的时间并不长,李儒的戏也不多,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基本如下:
第一场,上面已经提到;
第二场,温明园议废帝之事;
第三场,董卓败给丁原后,李肃建议招降吕布;
第四场,劝董卓早日废帝;
第五场,劝董卓别杀袁绍;
第六场,废帝大典;
第七场,劝董卓擢用名流;
第八场,入宫鸩杀少帝;
第九场,曹操暗杀失败后,试探曹操虚实;
第十场,华雄被关羽杀了,劝董卓除掉袁隗,以免其为袁绍内应;
第十一场,吕布战败,劝董卓迁都长安;
第十二场,迁都时提出断后方案;
第十三场,劝董卓给袁绍和公孙瓒调和,让二人感其恩德;
第十四场,美人计中的戏份,暂且统归于此;
第十五场,董卓被骗要受汉禅,百官俱迎,唯独李儒抱病未出;
第十六场,董卓被杀,李儒被擒,王允下令,斩。
仔细看,李儒出过的所有计策当中,真正与打仗有关的策略几乎只有迁都时让吕布殿后这一条,第十一场勉强算上也只是这两条而已,所以李儒并不是一个精通兵法谋略的人,而看剩下的所有主意,几乎都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关,可见李儒对官场斗争中人心的揣摩相当准确到位,这也和他刚出场时给人的印象相呼应,如此确定无疑。
但又不止于此。
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第十五场,董卓对李儒几乎已经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美人计除外),按照这种关系推断的话,董卓要受禅李儒没理由不出现,在美人计实施的过程当中,李儒也说过“吾等皆死于富人之手矣”这样的话,可见李儒早就预见董卓的死期,而在此之后也没有逃走,为什么?因为他心里明白,已经无路可逃了,天下人还有不恨董卓的吗?有谁不知道他李儒是董老贼的狗头军师呢?逃哪儿不是个死。还逃个什么劲。
这么看,他也是个矛盾而略显悲情的人,看第七场,劝董卓擢用名流。这么做的目的肯定是收买人心,赚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不假,可他明知道天下人更崇尚贤能人士,为什么还留在董卓身边为虎作伥呢?难不成他以为找一帮在民间威望很高的人给他当门岗,董卓就能猖狂一辈子吗?这么鼠目寸光的看法应该不会吧。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和董卓三(chou)观(wei)相(xiang)近(tou),明知不可为却说服不了自己,非得去做,可以想象,董卓在意淫着受禅的喜悦时,李儒在家里恐怕都快哭不出来了,唉,该来的还是来了
李儒最后死的时候是被家奴绑着送过来的,因此我有一个猜测,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三国里好过人被抄家时都是全家老小并一应人等尽皆杀死,无一幸免,而在杀李儒时并未提到其他人,说不定是李儒自己让家奴给绑了送过去的,以此换取保全性命的机会,都快死了,什么身份,什么地位,统统都是浮云,就算是给自己的地狱之行积点阴德吧。
不知道作者的真实意图是不是这样,反正我是愿意相信这个安排的,姑且算是给诸位看客一个心里安慰吧:在我们这个“伟大的世界”里再坏的人也是有良心的,虽然不多,好歹也有点儿。而良心这种东西,只要还有,就有希望。(扯得似乎有点儿远了,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