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千秋人物》心中的桃花源(二)143~152

《千秋人物》心中的桃花源(二)143~152

作者: 想看风过时的花海 | 来源:发表于2024-04-07 21:07 被阅读0次

作者看到的第三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并且告诉我们,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还有哭嫁歌丧葬歌。书写了自己在这几天,在这深山里的日子。

又写的自己去游一个叫四洞峡的地方,说那又是一处桃花源,描写了那里美丽的景色,那淳朴的民风,好客的主人,席间的活动,让作者十分的高兴。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作者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心中的桃花源

先是写了关于陶渊明的墓相关的事情。后来写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除了以艺术的魅力激起了我们千百年来对理想社会和美好山水的不断追求,更有更加重要的价值,就是他设计出了,一个人心理的最佳状态,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是平和自然,永葆一颗平常心。

这些作者又写了陶渊明,就是以亲身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说陶渊明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与别的诗人不同,他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回归,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不为权财民苦所累,永葆一颗平常心的境界。陶渊明一生大都身处逆境,但他却永远开朗,他把人格看的比政治要重,对死亡的思考更是彻底,便有一种另类的美感。

就连毛泽东,一生轰轰烈烈是是非非,但晚年多次谈到想放浪形骇,寄情山水去做徐霞客,或者教书先生。曾经发出过“桃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再次表现了桃花源记的影响深远广泛。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心灵。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够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的植根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不断的去追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秋人物》心中的桃花源(二)143~15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st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