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曾经发表过一项争议性较大的研究。
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化学教授指出,机缘巧合是可以被“催化”出来的。
科学研究的通常做法,是先假设某些分子会发生化学反应,然后设法促成这一反应。
这个研究团队反其道而行之,它们选了一些从来没有发生过反应的化学物质,观察它们之间的意外反应,结果促成了一些此前从未发现过的化学反应,从而开发出了具有价值的新型药物。
研究人员认为,机缘巧合也属于概率论的范畴,只要在实验环境中增加化学反应的次数,就能提升出现有利用价值的化学反应的概率。
做个类比,就像是你投递的offer越多,接到回应的可能性越大。
只要你不断增加投篮次数,进球的概率自然会越高。
既然我们无法控制幸运事件的发生,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采取一些方法,来提高自己遇到幸运事件的概率。
因此,增加好运的第一步,就是踏出舒适圈、保持开放,增加你和外界的接触面积和接触频率。
如在某一次聊天中,你偶然听到某个朋友提起了一个工作机会,而你当时可能并没有换工作的打算。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你的处境或者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想换个新工作,这时你突然想到,当初偶然听到的那个工作,恰恰是符合自己需求的。
这时,你就能联系上那个朋友,向他打听这个工作的具体消息了。
但试想一下,假如你当时根本没注意到那个工作话题,或者只顾着刷手机,又或者你根本没出席那次聚会的话,你就与这个机会擦肩而过了。
相反,如果你保持着积极的好奇心,并且对于身边的一切信息和事件都持开放的状态,你就更容易注意到你身边的那些“绿点”。
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表明,那些幸运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比如性格外向、充满奇思妙想、非常有个人魅力。
最主要的是,他们很会和人交流,肢体语言热情大方,总是直视交流对象,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
所以,他们往往拥有规模庞大的人际关系网,每一次交友、赴约都可能催生出许多新的机遇。
而对于一个人而言,有时候,一次好的机遇就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所以,从现在开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对各种未知因素敞开心扉。
不要总是呆在舒适区里,要想幸运降临在你身上,你需要去更多地接触外界,接触更多新的信息、资源、人物和想法。
第一个方法,你需要自我介绍的时候,比起单纯地报上自己的职业头衔,不如多谈论谈论自己的内心状态,你出现在这个聚会的原因,还有你现在遇到的挑战。
因为这些话题更加开放,而且会引起一些面临同样挑战,或者生活状态类似的人们的共鸣。
一旦谈及生活中那些真实的挑战,人们就会意识到,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但彼此间依然有很多共通之处,有着相似的感受、想法和经历。
于是人们就更容易打开话匣子,充分交流,催生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可能就会对你有所启发。
第二个方法:认识新朋友时,提问的方式很重要。
不要上来就问别人:“你是做什么的?”
因为如果这样提问,你可能只会得到一个单调的回答,甚至可能让对方感到局促。
一个好的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
比如,你可以问他:“你现在在想什么?”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或者“你平时工作之余喜欢做什么?”
像这样,把提问的重点从像年龄、职业这样的表面标签,转向对一个人本身喜好和经历的关注,这更容易体现出你的真诚,也更容易拓宽话题、找到对方和你之间的共同点。
第三个方法是,当你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时,你可以主动去想想你能怎样帮到对方,你可以把他介绍给谁。
当你介绍自己的不同朋友认识的时候,你可以找找双方的共同语言,并且在介绍双方的时候指出来。
要知道,一个喜欢帮别人牵线搭桥的人,往往别人也乐于帮你牵线搭桥。
第四个方法也很具体,如果你是一个社交活动或者会议的组织者,你要怎样把来宾们连接起来,把场子热起来,让它成为一个有效的社交活动。
在主持这种活动时,不要一个劲儿地让来宾介绍自己的职业和成就。
而是引导来宾们分享,他们近期最开心的一件事,他们最近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或者他们最近有什么新鲜的想法。
在这样开放的讲述中,嘉宾们能从每个人的发言中捕捉和自己有关系的细节,这样说不定就能促成更多的机会和合作。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为自己制造幸运的第一个方法:
踏出舒适圈,保持开放,增加自己和外界的接触面积和接触频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