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心理
执行力:心智差异的关键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执行力:心智差异的关键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作者: 成舒 | 来源:发表于2017-02-26 19:28 被阅读206次

    有两人讨论一个问题。

    甲说,原来我以为是A,最近发现自己想错了,应该是B。
    乙循着他提到的文章去看,表示不赞同,认为原来的观点没错,只不过这里应该是怎么怎么理解,区别跟联系点在哪里,顺道提及另外两本书内也有同样支持这一论证的观点。
    甲答,我本来想的跟你一样,不过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应该是怎么样怎么样的。
    乙等了等,见甲描述完自己的观点便没了下文,于是一边嘀咕着“理由咧?”一边又循着他提及的概念去找资料看看是不是真如甲所说。

    且不说他们最后是否达成共识,但在一个情境下,针对同一问题进行讨论时,不同的人竟是如此不同的应对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除了看得见的相貌、身材、出身、财富之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差别——这就是今天想要讨论的话题,心智的差别中关键的一环。
    启发来自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

    1、

    上述的二人讨论例子中,甲在表达观点时是这样的:

    • 你同意→ok
    • 不同意→告诉我为什么→同意则皆大欢喜/不同意→我还是坚持我原来的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甲主要都在重复表明自己的观点,做一些拓展性的描述,也就是具体化或者强化。

    但我们知道,只是强调观点没有理由,即使变着法子把观点说上好几遍,讲得再大声,总是不足以说服人的。
    那么,如果有理由呢?

    2、

    我们常常会面临选择,人生几乎是由各种各样的选择组合而成的。
    有选择就会有得失,为了权衡得失,就得考量成本。
    比如:

    我觉得你说的方法挺有道理,我也知道我现在要学习,要努力。
    问题在于,这些要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的。
    如果在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现在的选择能给我带来什么结果的情况下,我就投入进去,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么?
    所以,你必须告诉我,你的方法到底有没有用。如果这方法没用,我才不会去学呢。如果不确定,我才不会采取行动呢。

    这个选择的逻辑非常完整,推导也合理,所以在对方没有给足让我们信服的理由前,我们是拒绝的——我们觉得自己非常理性,因此“理直气壮”地拒绝采取行动。

    然而,即使是出于理性的这种理由,依然无法说服一些人,他们总会做出另一种选择。

    3、

    当面对“学这个有什么用”的问题的时候:

    • 按照前面的“推理”,我们应该是一边疑惑“学这个到底有什么用呢?”一边拒绝学习的。
    • 但另外一些人,他们也不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但“正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才可能更有价值呢!学了不就知道了”,于是接受了学习。
    同一问题同一理由做出的不同选择

    面对同一个“学这个有什么用”的问题,不同的人竟然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

    相反的选择,直接体现的就是下一步流程不同——是坐等、继续想,还是行动。

    4、

    既然选择了行动,制作一个任务列表,谁都会;分清楚轻重缓急大家也都会。那些天天喊目标定计划的人,却没见能有多少收获。

    • 那些一边疑惑一边拒绝学习的人自不必说,但选择行动却把时间精力耗费在制定计划罗列清单上,甚至“勤奋地找捷径偷懒”的人同样也是虚度了大半光阴。
    • 那些“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并且坚持学到底的人,他们每时每刻都充满收获,并且在未来某一天可能会因此而得到“意外的收获”。
    做出选择之后不止要做,而且还要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实践。而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恰恰是心智力量的不同。

    面对相同的问题,心智差异竟然使人们因为相同的理由而做出完全相反的选择,并且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时间质量的不同。

    5、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例子,我们来看看,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在不同的心智力量下,产生的不同反应是如何引导做出不同选择的,结果又有何不同。

    我是这么“想”的

    显然,在不同选择之后,这两个人在这一段讨论期间的时间质量是不一样的。

    • 甲摆明观点之后便不再行动,除了坐等乙的“渔翁之利”之外,时间都花在了“等别人证明他自己”或者“等别人来说服自己”上。
    • 乙表达观点之后,自行查找论证,无论是自我巩固观点还是推翻自己原先的观点,他都充满收获,甚至可能由此发现新的观点。

    李笑来老师在书中说: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显露缺点。

    我把“在做事的时候会显露缺点”这一点,也当做是因为心智不同而产生的“意外的收获”之一。
    乙在自证论点过程中,如果发现观点有误从而推翻自我而得到一个新的观点,也算是个“意外的收获”吧。

    如果甲乙两人的心智一直不变,把时间线拉长一点,他们的长期时间质量——也就是人生,将会有怎样的天壤之别呢?

    6、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心智力量的不同,会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结果拥有不同的时间质量。

    心智差异在行为方式上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执行力”。

    无论是“不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于是“直接学了”,还是讨论过程中不知道对不对而查找资料论证观点,以及想到就去做并且做到的人,都是具有执行力的人。

    哪怕一开始显得“漫无目的”的他们,也会因为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尝试、反思、修正,从而充满收获。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愚蠢的上司”。
    虽然不排除真的有不完美的让人不得不抱怨几句的上司存在,但就像李笑来老师所说,大多数情况下,人在做事的时候会更容易显露缺点。而上司做的事情在公司或部门里是显性的,下属或成员皆可见,那么下属们就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点。
    即便如此,在下属当中,心智力量不一样的人却是完全不同的反应。

    我们不妨看看拥有强大的心智力量的人面对“愚蠢的上司”时是如何思考的:

    拥有强大的心智力量的人面对“愚蠢的上司”时如何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心智强大的人面对问题时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做出有效的决策——但是他们会立即采取行动。
    通过尝试补救的方法,找适当的方式去沟通,或者是提交并推进解决方案,反正不是抱怨。如果实在爱莫能助,选择离开另谋出路便是。

    而那些发现上司缺点并不停抱怨,以此作为自己偷懒的借口的人,既然上司那么愚蠢,为什么还要用自己生命中宝贵的时间为那个愚蠢的上司工作呢?

    小结:

    所以,当我们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抱怨、计较得失、权衡利弊或者“科学地”制定各种计划编制任务列表时,时间匆匆流逝,猛一抬头,发现有人已经跑远,不得不感慨“人与人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 心智差异关键就体现在于——执行力。
    • 即使一开始“漫无目的”,也要在试错中建立检验机制,不断反思、修正。
    • 能包容“愚蠢的上司”而采取行动,自然也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 不止是做,而且要做到。
    • 时间质量的不同,会带给我们“意外的收获”。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对这些毫不惊讶才对。

    END。
    我是素丫suya。书不分好坏,只论“值得怎么读”。
    这是2017年50之第8篇文章。让我们书尘作伴,活得洋洋洒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执行力:心智差异的关键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zo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