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问题:“人是怎么废掉的”,这个问题下面有四千多人回答,我看了一下,居然有不少答案都点赞过万。
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然而这个世界上阻止人们往高处走的东西太多,往高处走的人总是少数。更多的人,往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忘记了初心,或不进则退,或步步退后,一步一步,便这么废掉了。
人开始废掉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废而不自知,知而不能改,改而不能恒。
一:活在鸡血里是废掉的起源。
一个人工作的热情全靠别人打鸡血有多恐怖?
五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对社会一无所知,工作对我而言,只不过是不得不走的人生历程而已。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未来有什么打算,什么是我愿意奋斗一生的事业,这些我全都没有想过。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需要很多鸡血的行业,温温吞吞的人是没有办法在这个行业久久留的。
我至今还记得,我是如何从一个只想准点下班的人,突然变成不愿意下班,拼命地加班的人,曾经我有连续三个月不休息,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只为了我们公司在大区比赛中能够得奖。
几年前,当我的同学们还在不断换工作的时候,我已经认定那是我奋斗一生的事业了,我不允许任何人说它一句坏话,拼命地投入自己的激情。
现在的我,有时候回想起那几年的时光,会觉得很不真实,那个浑身充满能量的人并不是我,而我也再也做不到那样全身心投入工作了。
第一份工作是一个经常要培训的行业,我们经常会全公司一起,去一个大会场,有时候四五百人,有时候上千人,然后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突破自己,一起高声喊口号,好几次,酒店管理人员以为是传销在开会,偷偷地进来看了好几次。
很多销售的行业,其实就是通过培训,先让自己深信不疑,然后去说服别人。但是密集的培训,往往让身在其中的人,看不清自己,迷失自己要走的路。
如果那时候是我激情的巅峰,那现在的我,大概就是电量用光了吧,离开了这个行业,没人给我打鸡血后,忽然开始得过且过,忽然开始没有目标。
不是没有机会重走那条道路,只是觉得,靠打鸡血才能热情工作,实在是很恐怖。而且这种只有工作没有生活的日子,也实在不是正常的状态。
或者说,如今的我,再也不敢像当初那样努力,也不复当时的激情了。
离开了鸡血,我开始废掉了。
二,沉浸于过去的成就无法自拔。
打鸡血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有时候,人活着需要激情,有句话说:“人一辈子,要打很多鸡血,才能过完这狗血的一生。”
从小到大一事无成的人其实是少数,更多的人都在过去的时光里,或多或少取得过成就,然而,他一辈子的成就巅峰,大抵也在过去了。
人最可怕的不是从来没有成功过,也不是从高处跌落,人最可怕的是:活在过去的成就里,看不清现在的自己。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就是人人皆知的从高处跌落的故事。
一个五岁就能做诗,而且文采和道理都能得到秀才欣赏的神童,因为过早地展露锋芒,而被父亲忽略了后天学习,绝顶的天赋早早用完,仲永一生的成就巅峰,居然在五岁。
一个人是怎么一步一步废掉的?当他开始沉迷于“想当年”,开始沉迷于吹嘘过去取得的小小的成就,他就已经在废掉的路上了。
活在过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畅享未来也不是什么难事,真正难的是:活在当下,认清现在的自己。毕竟,人活着的每一个当下,都会变成过去,而它也曾经是我们期待的未来。
小学考试考了第一名,高考是状元,曾经谈成一个很牛逼的业务,这些的确值得一提,但是,绝对不值得活在其中。
三,开始喜欢轻易获得高成就的事情。
知乎网友“曾加”说:人会有意无意地寻求用很小付出获得很大回报的偏方,哪怕回报是虚拟的。但是这种行为会提升自己的兴奋阈值,让人越来越不容易拥有成就感,从而越来越依赖虚拟的成就感,陷入恶性循环。
当一个人靠打鸡血,费尽千辛万苦取得了一些成就,然后再突然脱离充满鸡血的环境中,人像泄了气的气球,再也没有勇气努力,再也没有激情拼命,只能不停地告诉别人:曾经的我很优秀。
一个过分崇拜过去优秀的自己的人,总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拿出来津津乐道的人,没有勇气再创辉煌,但是又迷恋成功的快感,怎么办?
轻易获得高成就的事情,开始成为救命稻草。
去年王者荣耀的大火证明了这一点。
有人说,生活如此艰辛,工作太过繁重,玩游戏不过是为了劳逸结合。但是沉迷其中的人渐渐增加,只能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在虚拟的时间和世界里,只付出小小的成本,快速获得升级等成就。
知识付费为什么火热,各种打卡的群为什么火热,因为碎片化学习太棒了,打卡又很简单,人们开始沉迷于打卡,沉迷于排名。
自己看一本书要两个小时,但是听别人讲书,只要十分钟,何乐而不为?感觉自己只花了十分钟就看完了一本书呢,这样的成就感真是太容易获得了。
知识付费的年代,其实就是一群愿意下苦功夫的人,将自己费心费力的成果,卖给不愿意付出的人。
这种买卖再划算不过,付费的人越来越乐此不疲,像沉迷于游戏一样,沉迷于囤课程。
人们开始习惯那些轻易获得高成就感的事情充斥在自己身边时,人也就失去了抗压力和学习力,人开始废掉,然而他不自知,他以为,自己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四,开始进行外部归因。
有一只狐狸,在跨越篱笆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一下,幸好摔倒之前抓住了一株蔷薇,避免了鼻青脸肿。可是它的脚却被蔷薇的刺扎伤了,流了很多血。
狐狸受了伤,埋怨蔷薇说:你太不应该了,我是向你求救,你怎么反而伤害我呢?
蔷薇道:狐狸啊,你错了,我的本性就带刺,你自己不小心,才被我刺到的啊。
这个小故事很好地揭露了一些人的状态: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错的总是别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斯托茨曾经提出:决定人们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逆商。其中,逆商的衡量标准之一,便是归因。
一个善于进行合理的自我归因的人,是拥有高逆商的人,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扰时,他会有勇气面对困难,也有能力完善自我。
而一个习惯进行外部归因的人,遇事都是别人的问题,怪环境,怪国家,怪父母,怪朋友,天下这么多人和事,他总能找到借口,唯独不会怪自己。
当人开始习惯性借口,开始习惯怪罪于别人的时候,他就开始废了。
五,习惯失败,满足现状。
王菲有一句经典歌词:“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这句歌词真是把“习得性无助”诠释地淋漓尽致。
20世纪60年代,Martin Seligman经过动物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模型:动物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因此,当它们终于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时,也已经放弃尝试。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被动的消极行为。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发生,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
当很长一段时间内,人都处于一种废掉的状态,他会开始习惯这种状态,会开始觉得,这才是正常的,哪怕明知做出某些改变,生活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他依然选择保持现状。
在习惯失败和废掉的状态后,人开始学会自欺欺人,并且满足现状,他会有意无意地和同样的人扎堆,并将自己的这种状态,美其名曰“知足常乐”。
若是到这一步,此人便是真真废了。
人走在废掉的路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废而不自知,一个人如果意识到自己开始废掉了,并且真正的想改变,自然有办法去改变。方法不用改,都在心中。
你是怎么废掉的,只有自己最清楚。
愿不愿意和自己好好对话,愿不愿意真正看看当下的自己,才是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