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拿破仑那幅骑马像的人,
估计比知道他当过法国皇帝的人还多。
身着红披风器宇轩昂的年轻将领,
骑着一匹帅气的金毛白马指点江山,
潇洒、霸气、野心勃勃。
不过这幅画每次出现时,
好像都不太一样。
有时候马脸黑了,
有时候白马变成了栗色马。
还有那件在空中飞扬的披风,
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它到底是红色还是橙色?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31291/019c5ea63214cc9c.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31291/6387873c0db11ca6.png)
担心自己看了个「拿破仓」的朋友,
可以松一口气了。
因为以上没有山寨全是正版,
都出自同一人,
就是上期《拿破仑加冕》的作者,
雅克-路易 · 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那为啥同一个场景大卫每次画都不一样呢,
他这样变来变去乱改设计方案,
作为甲方的拿破仑不会想打死他吗?
完。全。不。会。
因为严格来说画里这位,
并不是拿破仑本人。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简称《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这幅布面油画创作于1801年,
高275厘米,宽232厘米,
现收藏于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
大概这么大▼
1800年身为法国第一执政官的拿破仑,
需要带领37000人的部队,
进入意大利支援被敌人围困的法军。
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线:
一条好走但耗时长;
另一条没什么人走过,
速度快但需要带着装备翻越阿尔卑斯山。▼
拿破仑显然不是会打保险牌的人,
他果断选择了更快的路线,
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这个大胆的决策,
为之后关键性的两军交锋争取了优势,
拿破仑率领的法军最终赢得了胜利。
拿破仑本人也觉得自己表现的棒棒哒,
所以当他得知大卫要为他画一幅肖像时,
很快就决定了主题。
淡定骑马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英姿,
就是他拿破仑最有代表性的高光时刻。
客户需求沟通完毕,
大卫心里美滋滋的刚要开始下笔,
却被不抱歉的通知,
您要画的对象拿破仑由于个人原因,
不能准时到场担任模特,
到场时间为「这辈子都不可能」。
请您不要等了,
自己看着办吧。
大卫看着自己不太好办,
只好耐着性子继续和客户沟通。
虽然狮子头里没狮子老婆饼里没老婆,
但你拿破仑的画像里,
还是得有拿破仑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31291/6378a1e5a8e0168a.png)
然而拿破仑表示,
年轻人…不大爷你还是见的世面太少,
眼光不要这么短浅。
没人在意英雄的形象是否真实,
重要的是他们看到的那个人,
是不是像一个英雄。
听不懂?那给你翻译翻译,
就是你使足全身上下每一条小肌肉的劲儿,
把我能画多帅画多帅,
POSE摆的要多潇洒有多潇洒。
至于那天的真实情况什么样,
不是你该操心的事儿,
懂了吗?
听君一席扯胜读十年书,
大卫对拿破仑的崇拜不免又深了几分。
他认真领会了偶像的指导方针,
带着全新的认识再次展开了创作。
登山那几天都是晴天?
不好不好,
改成阴天比较符合英雄不畏艰险的气质。▼
拿破仑当时骑的是驴?
那怎么行,
就算驴子耐力好又抗寒特别适合登山,
但配英雄的必须是宝马。
这件旧风衣是几个意思,
英雄能穿这个吗?
赶紧去衣柜里找套将军制服,
要高贵华丽修身而且一点破损都没有。
对了再把我儿子叫来,
让他穿上帮我摆个造型。
还差什么?哦对,脸。
那就请拿破仑的哥哥跑一趟吧,
他俩长得还比较像,
参考参考再搞个大眼磨皮瘦脸套餐,
应该就齐活儿了。
经过一番魔改,
这幅画最终呈现出的效果,
不能说跟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简直是毫无关系。
但这些不重要,
重要的是客户爸爸觉得满意。
收到画后拿破仑立马加订了三幅一样的,
送到各地让大家都能瞻仰英雄风采。
前面提到保存在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的,
就是这三幅复制品其中之一,
通常被认为是这个系列的第四个版本。▼
虽然乍看像高阶版「大家来找茬」,
但不同版本区分起来其实很简单。
特征最明显的是第一版,
这幅画中的披风是偏黄的橙色,
而且马嘴下方多了一条金色缰绳。▼
到了第二版马被改成了栗色,
第三版和第四版又换成了灰色黑腿马。
三四版是相似度最高的两版,
区别仅仅是第三版中,
马胸前的带子上是没有写字的。
左下角的石头上刻着三个名字。
分别是拿破仑的姓波拿巴BONAPARTE;
被誉为「战略之父」的公元前北非古国统帅,
汉尼拔·巴卡(H)ANNIBAL;
(为了显示年代久远大卫还做了刻痕磨损的效果)
以及拥有「欧洲之父」称号的查理大帝,
KAROLUS.MAGNUS IMP。▼
不知道为啥汉尼拔的名字少了一个H
而马前蹄高高跃起的姿势,
参照了1782年法国雕塑家创作的,
俄罗斯「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
这几处细节都是为了表明,
凭他拿破仑的雄才伟略,
和这些英雄伟人平起平坐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看看背景里认真爬山的士兵就知道,
上坡时身体前倾才能保持平衡。
像拿破仑和马这样,
在坡上做后仰高抬腿,
完全是想要滚下山坡的「作死」行为。
大卫为了让这一BUG看起来不太明显,
设定了反方向的狂风。
勉强平衡了视觉感受上的重心。▼
背景云层的走向也起到了平衡作用
向前飘扬的披风成了自带高亮背景,
衬得人头和马头格外引人注目。
大卫将3幅复制版中的披风改为红色,
可能是考虑到政治因素,
让画面整体色调与蓝白红色的国旗相呼应。▼
画完这四版并成功交付之后,
大卫又单独画了一幅留给自己收藏,
也就是《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第五版。
第五版与原版相似度最高,
都是金色缰绳、橙色披风以及黑白花斑的马,
可能这才是画家自己最满意的搭配。▼
其实大卫大可不必这么纠结,
正如营销大师拿破仑预料的那样,
没人在意他当时骑的是什么马,
看上去是青年还是中年。
大家更愿意看到并记住的,
是一个潇洒而野心勃勃的军事家,
所以帅就够了。
至于那些所谓「写实」的秃顶大叔画像,
还是算了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31291/ac09d4ffa135de9e.png)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第一版,
据说是由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的名义定制,
作为礼物送给拿破仑的。
卡洛斯四世也有个御用画家——戈雅,
论技术绝对不输大卫。
只不过戈雅对拍彩虹屁一点兴趣都没有,
为了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
经常在画里明目张胆的丑化国王一家。
为拿破仑当画像替身的那个哥哥,
后来去了西班牙当国王,
气得戈雅天天画死鱼死鸡抗议。▼
不过这位哥哥在西班牙也只嚣张了5年,
拿破仑倒台后他就逃到美国去了。
那幅初版《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一直被哥哥带在身边,
后来由其曾孙赠给了「马尔梅松城堡博物馆」。▼
画中那匹灰色黑腿的马名叫马伦哥,
拿破仑就是骑着它打赢了「马伦哥战役」。
后来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
马伦哥作为战利品被英国军官带回国,
还在伦敦被游街示众。
(十分怀疑「游街示众」对一匹马来说是个伪命题)
之后的十多年,
马伦哥一直被养在剑桥的马厩里,
甚至还有个英国作家为它写了本传记。
虽然生前好吃好喝名利双收,
但死后马伦哥却没能入土为安。
它的骨架被做成标本,
现在收藏在英国陆军博物馆。▼
不过对一匹马来说,
「入土为安」显然也是个伪命题。
一些心明眼亮的小伙伴可能已经发现了,
左下方石头上「查理大帝」的名字里,
明明是两个「V」,
介绍时却写成了两个「U」。▼
其实Karolus Magnus,
才是「查理大帝」的正确拉丁文写法。
如果按照画上的写法去搜索,
除了这幅画的介绍,
搜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结果。
那为啥大卫在画里把 U 都写成了 V 呢?
因为字母 U 原本就是由字母 V 衍生而来,
在19世纪以前,
这两个字母一直都可以互换使用。
同理还有字母 I 和 J ,
所以它们在字母表上也都是成双成对的。
拿破仑去世后多年后,
有个叫保罗·德拉罗什的画家,
也画了一幅《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看起来就写实多了。▼
画中拿破仑骑着驴,
穿着件皱皱巴巴的风衣,
还把右手揣在了怀里。
这个动作在他的许多画像中都能看到,
有人说是因为他有胃病,
经常不舒服才老捂着。
拜托,
拿破仑可是个能把驴改成马,
能把拒绝出席加冕典礼的亲妈,
硬是画到现场坐着的人。
虽然他确实有胃病,
但要是就因为这天天捂着肚子,
能让人画到画里吗?▼
这可是拿破仑的标志性动作
这个有点怪怪的动作,
其实是当时比较流行的「藏手礼」。
根据十八世纪的礼仪资料记录,
代表了「男子气概与谦逊并存」。
所以别再说他是在捂肚子保暖了!
人家仑仑不要面子的吗?!
今天的「短颈鹿瞎说画」就到这里~
小伙伴们下次拍照,
除了美颜瘦身魔法特效,
还可以试试拿破仑同款「捂肚」姿势哦~
如果遭到嘲讽,
就冷笑一声放出大招:
「不会吧不会吧,你连这都不知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31291/6c33f01ca1b48fd4.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31291/824df7053e82959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