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教导子侄:“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即一本书没认真读完,理解其真正内涵,就不要开始读下一本,否则尽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
我还蛮喜欢读书的,也比较喜欢买书,经常在二手书交易平台采购一些比较有趣的书。我发现很多二手书平台都有一个回收读者不看的旧书,然后再循环售卖的环节,主要目的就是让图书可以共享,让更多人的人看到更多的书。
有很多人经常是“好买书,不好读书”,很多书都是一时兴起买的,书买回来之后发现当初的兴致荡然无存,于是将书尘封在角落里,连包装都没有拆掉。结果书籍是越堆越多,但是知识和见闻没有增长多少。
我一般会集中买三四本书,然后开一本拆一本,看完一本就直接放到书架上,这几本书不看完不再买新书。
我以前也犯过心血来潮就买书的毛病,后来把很多书都卖给了二手书平台,一是为了清理空间,二是面对那些心里其实不是特别喜欢的书,再回想去当初买来的经历,有负罪感。
我几乎从来不看那种篇幅特别长的世界名著,像《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喧哗与骚动》,我一定是死活都读不进去的。一个用两千字就可以描述出来的故事,却要写成几十万上百万的厚厚一本,我真是不太理解。
读书和做事都很忌讳好高骛远,经典作品固然好,但是暂时读不进去,不妨先读一些简单平庸的,拿它们当养成读书习惯的跳板。
读书的效率,取决于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当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不足的时候,硬要啃名著,未必是明智之举。因为年龄、阅历、阅读经验的缘由,不能够理解某些东西,所以有的书读起来很费劲。对此,就不要强迫自己了,先拣能读进去的读,过两年,再看以前读不进去的。
小学的时候我看《骆驼祥子》,根本看不明白里面的剧情以及时代背景起到的重要作用,更别提体会里面的人生哲理和老舍先生传递给我们的各种文化内涵了。小时候这种书对我来说,跟教科书一样索然无味。这实在是跟阅历的增长有莫大的关系。
书,是可以跳跃着读的,不必拘泥于一字一句,我以前就一字不落地读书,等读了十数年,才明白,这样读书是比较蠢的。读书,是可以有更多自主性的。挑选着看,亦未尝不可。
毛姆说:“聪明的读者只要学会一目十行跳跃式阅读这种有用的技巧,就能在阅读时获得最大的享受。”在毛姆看来,像大名鼎鼎的名著诸如《堂·吉诃德》《追忆逝水年华》等,都是可以被删减的,可删去其拖沓冗长以及小说主旨关系不大的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达,我们读书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现在不仅可以阅读纸质书,电子书也很流行,听书这种形式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
甭管形式如何,都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