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成为了县长。这一定不与他的圣贤梦冲突,因为圣贤本来就是需要有功德的,成为圣贤的方法也是立己与达人,他这就是一种达人。
阳明先生来之前,这个地区可不好,案底压了好多没有处理好的案子,官员也没有时间去好好解决,穷富分化巨大,为政也必须要用威刑。这也代表人民民风一点也不好,才只能用外在的威胁。之所以人民的民风不好,也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不好,大家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和好的生活。
阳明为了让人民的风气更加良好。他很重视教育,教导父母让孩子去立一个有意义的志向,带着方向去学习。并且他会设三个地位很高,大家又很服气老人去坐在申明亭中,百姓们,村民们遇到生气或者想不开的事情时,就可以去与他们交谈。受到开导后的百姓们很后悔自己以前的暴怒和不理解。这也让百姓们有更好的心态,案子也就少了一些,政府就更好管理了。
他也用自己给百姓们立一个榜样,同时去坚守自己的梦想。失火时,阳明以身灭火。他这样完全不思考自己安危,一心为百姓思考的精神总有一天一定会打动人民的。
但是阳明不止步于此,他也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所以又从根本解决事故,准备了很多的水,预防了灾难。
阳明要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所以把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都去掉了,并不让那些官吏要求捐钱,但其实只是为了获利自己,并减少各种各样的出行麻烦,让百姓们流动起来。对于地主来说,这对经济也很有利。
阳明的这个方法非常优秀,导致他就算退位了,几年大家也一直在用着他的这个方法。
阳明的这个及治理方法一定是儒家的。儒家主义开导人民之心和依靠基本的法律去行事的。阳明这样做可以解决根本的问题。他让百姓理解了自己在犯法时为何需要被惩罚,每一个人都有一颗良心,发自内心的想追寻社会的规则,去做一个良民。
这与法家的方法非常不一样,法家选择以暴制暴,只为追求那个效率和大家都服从的结果。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人民内心还是不理解,不服气的。
而这些全都是我们可以从外在看到阳明所做的,所行的。但是,想去朝向圣贤之道,要知行合一。那么阳明知了什么呢?
阳明发现,心需要像磨镜一样,不断的去打磨,去反省,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和学习。心就是你的本体,我们最应该知的本质就是本体。等知道了这个,就有方向去学习和实践。这也代表擦亮了本体,一粒灰尘也不能留,就有了善的显现,有了操持涵养之地。所以我们不管去实践什么学习什么,心一直都是亮的。
那么去学习去实践的话,都分哪几个层面呢?
有一句话非常启发阳明:圣人可学而至之。但是这也分层面的,总分5个层面。最高的层面是天资聪明不用学,一生下来就是心中光明的,是一个天生的圣人,差不多也不是一个人了。
第2层面是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去学习,带着目的去学。第3个层面是因为在困境中所以去学习,第4个层面是明知有困惑,但却不愿意去学。最低的一个层面就是不知自己有困境有困惑。这就代表人之为人却没有向上超越的意识。而这与动物又有什么两样?
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通往心的用功和道理。而这也是唯一能给知识意义的。在传习录中也有分析这几个层次的,总分为三层:生而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天生就知道去求道就会安心的行,知道自己要学习就会顺着自己的内心,这样学习很快速的。还有就是有困惑,所以去学习代表勉励。
磨镜这个举动是很难得的,那些小人不愿意去网上超越的人们都不会去擦亮镜子,他只追求外界,没有追求内在的超越,他们只会去满足情感和本能层。这样的追求是太简单不过的了。就算是理性,只要没有上方德性所赐予的方向,也只是去顺着惯性,依着经验去做事,这真的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去放弃自己的舒适层,用心去磨自己的镜子,是很难的。
我认为这也是我所缺的,就是去追求那个更高的层面,内心的超越。我认为这样去追求非常痛苦,并且他也影响不了我外在的一些东西,所以我就不会去经常关注磨自己的镜子。但其实这是我给我自己带来最大的损失。当真的去追求一个内在的东西,但与外在没有任何联系的时候,我会怎样选择?
以前的我一定会去选择不去超越内心,因为他并没有满足我的本能心理和没有带着道德的理性层面。但是我的一生的追求就是去满足这些吗?那么这样子的医生有什么意义,做的事都是为了什么呢?
这就是为什么这节课让我很深刻的反思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