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来到了庐陵,做了庐陵知县。
在王阳明来到庐陵这个地方之前,这个地方民不聊生,先是贫富差距较大,并且到庐陵县官府那里去告状的人也非常多,但是官府里的人却来不及处理那些事件,于是就越积越多,而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里的民风非常不好,这里的人民经常发生矛盾,并且犯罪,而这里的官府和神会也会借着各种名义去多征税,还乱用人民的钱财和物品,这里的人民生活的也非常差。
那么在王阳明到这里以后,他采用了哪些治理措施呢?这与普通的人走的科学之路有何不同呢?
其实在这时完全没有两个选择,第1个选择是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用法家的方式,运用了荀子所提出的人之初,性本恶的学问,但是在这时礼失仁则为法,在强调礼法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成为像荀子的弟子一样的法家,而在这时法家的治理方法会使民免而无耻。而吴耀明很显然采用的不是这个方法,王阳明采取了伪证不用刑法,以开导人心的方法为根本,也就是先秦时期孔孟那些大儒所提出的,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王阳明用的方法很显然与这两者相似,先庶之,再富之,再教之。这样的方法所呈现出来的结果也显然非常的好,贫富差距越来越小,并且完全没按照国初的旧制度用声明文本故事的方式,教化百姓史,监狱里的人越来越少,又一己之力,又将火熄灭,杜绝了官府征税,神会借办也平息了盗贼,而这时的人民也少了争吵,官府的官事也不多了,这也就是达到了一个有耻且格的效果。
后来王阳明在12月的时候官职升到了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他在这里提出圣人的心像明镜一样,容不了任何瑕疵,也不需要魔刮。那么,圣人的明镜是什么呢?在王阳明看来,学者想成为圣人,又该怎么做?
首先这样的明镜也就是心性,只有这样的明镜足够的明,万物才能呈现出它本来的样子,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呈现出来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的一个境界。那么学者该怎么做呢?其实在这是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在这里王阳明将明镜比作心性,在修身以后必须要外推,那么,该如何修身呢?其实就跟镜子的道理一样,在镜子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才可以被磨,也就是说自身本性需要在践行中去磨练,这样才有可能能做到圣人,而我们一生都应该在知行合一的过程当中。在这个地方,王阳明还提出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思为下也,也就是说一个人他如果生下来就知道学习的知识,这是最好,而如果生下来之后,虽然不知道那么多知识,但他会主动去学,这也是非常好的,而如果一个人因为有困惑而去学习也是比较好的,只是如果一个人有困惑,但是却不去学习,那么这样就是不行的。这也就是传习录中论知行的三重境界,第1个境界是生之安行也,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第2个境界是学之力行也,就是学而知之,力而行之。第3个境界是,困之勉行也,就是困而知之,勉而行之。但是不管是哪层境界,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意思就是不管短寿或者长寿都要修身。当然王阳明自己也在修身,而王阳明将自己置身于第3个境界,也就是在有大困之后他获得了大悟,就比如说在龙场悟道之前他有了很大的困惑,而这也就成就了他的龙场悟道的心即理。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到呢?
其实我们也需要去磨,但是去磨也是有方法的,我们应该在事上磨,在实践的过程中磨,就比如说孝悌是一件事情,但是在当下的时代,孝却有了杂质,这也就是一个困,而我们就需要在这孝悌上去磨,如果不在见识当中去知行合一的磨练的话,那么这样的磨就是空的,就与佛道无异。只是在这时候我们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凡人情好易而恶难”,意思就是每一个人他都会有他自己的欲望,顺着自己的欲望走,很容易,就比如说看手机玩游戏,或者刷剧等等,在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非常愉悦,在这时我们是非常轻松的,做这件事情时,不需要违背我们的欲望,所以他十分容易。同时对于人性来说还有一种思维是非常容易的,那就是惯性思维,就比如说在惯性思维的概念中,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但事实上我们需要改变这个惯性思维,但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只是如果要让一个人活出价值,那么你就必须去违背自己的惯性思维,不要顺着欲望走。而在这个时候其实这句话还能代表一个道理,就是我们通常会认为知道一件事情是非常容易的,而在恩这件事情做出来是十分的难的,就比如说我们明明知道在周末写作业的时候看手机是耽误时间的,但是我们还是会刷剧,玩游戏等等,在这时我们就是将知和行分裂开了,我们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做到这一点自然是非常容易的,他也是在顺着人的欲望走的。只是这样子并没有活出一个人该有的样子,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一个有价值的人,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你的认知是怎样的,那你就怎么去做,这两者没有先后顺序,只有逻辑顺序,在我们知道一件事的同时我们就要去做这件事。
比如我自身现在就有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在我的认知中,我是应该举手,举手这件事情是对的,不管是老师父母,甚至我自己都是这么想。只是,当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没有去做的,在这时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知和行就是分开的,这就是一个实例。
而这也就是王阳明与我们的差距,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并且去践行了,而我们虽然知道要做到知行合一,但是那也只是知行合一中的知,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行。而这样的一个行这是我们需要去做的,这也就是当下,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最大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