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读书散文
读《大师们的写作课》|02 颜色

读《大师们的写作课》|02 颜色

作者: hdj79 | 来源:发表于2022-02-19 19:44 被阅读0次

    胡兰成在《禅是一枝花》里记过这样的一件事:

    那同学道:我二哥去年到日本去开学会,去看能乐练习,有一女子姓中司,是中学教员,毎周也来学舞,她在能乐的舞台上执扇而舞,束发的押发针的宝石红,随着身体的旋转一闪一闪,给我二哥非常的女性的感觉。中司生得纤弱秀丽,人前进退应对有礼仪,我二哥说她真是个小小可怜娘,像田塍上的槿花。我二哥就被她头上押发针的一点宝石红迷住了。中司因师父介绍,随众认识了我二哥,回去搭电车恰好有几站是同路,她在电车上应对,极敬重我二哥,且覚得亲近,也不过是这样。惟有那晚她舞时押发针闪动的宝石红,听我二哥讲起来,我都为之神往了。那仅仅是一个颜色呵,可是古今来女色的色都在这里了。

    作者认为:

    这是色彩之令人目眩而神惑,想必大家都有体会。一个极好的颜色,即便不能达到上文中铭刻骨的效果,也至少会令它所附着的事物显得更为可爱。因此,若以文字再造一个世界,无论写景状物、记事言情,都应该像设计师或电影导演那样孜孜于色彩的运用。哪怕对颜色不十分敏感,酌量在文章中加入一些,也总能收获积极的效果。

    我想,给所描绘之物加上颜色,再配以鲜活的动态感,并在文章中的适当位置加些文字性的总结和呼应,物和色,都会变得更加引人、动人。

    比如我读到最后的“古今来女色的色都在这里了”时,心突然为之一动,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遍,又一遍,……“束发的押发针的宝石红,随着身体的旋转一闪一闪”,的确,陷入了这段文字中,我也有了目眩神迷的感觉。

    那舞姿必定是很有节奏感的,除了旋转,还应该有上下起伏的优雅动作,这样才会有一闪一闪的既视感。跳舞的女人不见得有多么沉鱼落雁,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她的温婉韵味,太过迷人!

    形容漂亮的女人,可以是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可以是“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可以是“六宫粉黛无颜色”,也可以是头发上一闪一闪的宝石红押发针。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那么具体的美,才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难以忘怀。

    回到文中的主题——颜色,它给人视觉上最直观的感受,这感受在影视剧作品中尤为重要,所以才会有最佳美术和最佳摄影的奖项。

    比如为了表现年,灯笼的红、福字的红、对联的红、礼盒的红、脸蛋的红、糖葫芦的红,单是一个红色,就能先将年的气氛渲染得足足的。

    从影视剧回到文字的作品中,春天的花和秋天的叶,有五彩斑斓的美,而夏天的水和冬天的雪,虽然颜色单一,点缀到文章里,就可以成为写景状物、言情叙事的加分项。世间万物,只要作者取舍得当,搭配合理,就能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美好的画卷。

    比如下面这段:

    鲁迅的《秋夜》中,亦有一段深可赏玩: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作者说:有人曾评论这样的设色和构图,是一幅标准的齐白石小品。

    我不由得想起好评剧《延禧攻略》、《知否》中,寻常的剧情画面都特别养眼,因为它们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水墨色彩,降低了色彩的饱和度,不鲜艳却清淡雅致,并且及注重人物之间和场景的协调搭配,所以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正应了那句俗话:高大上!

    高级灰色系(网图) 红的雅致不庸俗

    几位主角,后面仆人的腰带,背景的窗帘和家具都是统一的色系,整体场景特别漂亮。

    还有下面的这幅街景:

    像不像 清明上河图 一角

    书中举例还有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一段: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脑中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场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 ,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正是文中前后呼应和反复强调的笔法,最终,美从读者的眼前落到了心里,久久不能散去。

    张爱玲《金锁记》里:                                                                  “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敝旧的太阳弥漫在空气里像金的灰尘,微微呛人的金灰,揉进眼睛里去,昏昏的……”作者说连灰尘都是金的,张小姐果然造镜不遗余力。
    作者说:鲁迅擅点绘,张爱玲惯撒金,刘鹗呢?大概就是以大块的晕染出色了。下面这段文字,两个奇崛恢宏的比喻让瑰丽色彩充塞宇宙,人被罩入其中,有一种陶醉的感觉,甚至说是目眩神迷。
    《老残游记》中的一段: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顺着作者的思路,这一段与前面几个例子的写法相比,倒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如果真置身于山中,必定是满眼颜色,非常热闹吧!尤其是水面上的倒影,常常比水面外的美景更为出彩,这些应该都是刘鹗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看来文章中的颜色,也可以热热闹闹的也不显嘈杂,就要看你是否有认真观察并仔细揣摩了。

    汪曾祺《受戒》中一段: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作者评论汪曾祺写景物都很萌,为什么?一颗童心,没有特别多的形容词。他的眼睛很亮,什么东西都要细细看一看。这一段里他写了多少东西,就有多少色泽。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这一段描写面面俱到,美不胜收。

    好,总结一下:

    写景状物要善于观察,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来寻找灵感。

    写人写物,可适当加上些颜色,配上些灵动的气息,可不用太具体的条框,留些想象的空间。

    注意呼应、总结、点题来深化主题,加深读者印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大师们的写作课》|02 颜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is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