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上海进入全城静默,以为的春暖花开被大家隔绝在了窗外、小区外、城市外……
这种时候,这本《冬天的行为》显得更加应景。企业如何逆势增长?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何在疫情、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势下获得发展?
全书分成六个部分:
一、增长不受环境的影响
二、保守的财务
三、释放员工能量
四、用低价格出售品质好的产品
五、坚持贴近客户
六、以创新超越危机
增长不受环境的影响
2008年的经融危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1-9月中国三家航空公司总计亏损52.5亿元,韩国三星7-9月盈利1.22万亿韩元,跌幅44%,LG盈利2400万美元,跌幅92%,美国通用全球收入下滑11%。次贷危机开始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6.7万多家企业倒闭,广东省6823家出口企业休眠……但即便是这样的寒冬季节,依旧有企业蓬勃增长,美国辉瑞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长了3倍,保时捷盈利超10亿欧元,dhl前九个月税前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2.3%。
书中用翔实的例子和数据,向我们呈现了“增长不受环境的影响”。初看这句话可能会觉得有歧义,怎么可能不受影响呢?这里我觉得要厘清的概念是,这里的“增长”是指抽象的增长,也就是说即便环境恶劣,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还是能够实现增长的。
根据书中小章节的提示,我觉得可以拆分成几个部分
1、 要有信心
书中关于信心的小标题叫“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往大了看,那些有信心的人引领人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纪元。往小了看,对未来有信心的人获得成功的概率远高于那些唱衰的人。
不是不可以看到危机和缺点,而是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信心,相信黎明总会到来,或者说相信总有办法,这件事很重要,无论对于身处困境的企业,还是对于疫情中的我们。
2、 正确认识
信心来自于哪里?春花老师的建议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危机是经营条件而非借口,最近的疫情,很多人的销售业绩收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实要躺平很简单,只要把业绩的达成归咎于疫情就好了(当然,这其中一定有客观的影响),但这个之后,就是是说反正疫情,我什么都做不了。还是去想,疫情是客观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做什么?改变销售形式?加强基本功?梳理内部流程?……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人们生活中大多数的不甘与忿恨,大都来自一种“我本该/不该”的心态,我本该享受更好的待遇,我本该值得更好的,我本不该承受这些挑战,这样的预设心态在现实情况中往往会收到打击,而在疫情/挑战的时期尤其严重。都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其实是因为我们以为生活本该万事如意,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即便是想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都不禁要说一声:谈何容易?
这里,不禁又想引用彼得德鲁克的关注圈&影响圈的概念,突然想到,很多人可能不是不知道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影响的部分,而是压根就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关注圈和影响圈的边界,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影响圈,然后在交互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无力影响,于是蔓延出无力感,最后放弃抵抗,彻底躺平。
这里,反倒是那些认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的人,清晰的知道自己有局限的部分,并取得正反馈的人,反倒能够在危机中获得机会。
3、 找到机会
很多人会觉得找到机会,后面才会有信心。但其实是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充满信心,才能更大概率的从很多无意义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机会。
这里其实也会很考验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的抗挫折能力,是否能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无论是新年上还是资源上,于是也引申出后面“现金为王”保守的财务政策的原因。成功的机会是需要很多尝试的,而所有的尝试都会有试错成本,心理上的韧性和财务的韧性都很重要。
4、 激发行动
找到机会后,需要根据增长的目标来调整业务。找到业务的关键点,这是一句讲起来很轻松的话,但实施起来却着实不容易。
销售业绩、持续增长、人员发展……如何排序?经营目标是什么?经营模式是什么?
十几本管理的书籍看下来,会发现依旧会迷茫,因为书籍中大都是提炼出来的模型和概念,我似乎知道了思考的方式和方法,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会卡住,就好像,我知道要去思考经营的目标,但作为一名基层的管理者,去想这个问题会有认知和信息上的局限,同时也会迷茫去想是否有意义。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阻碍的条件。
但阅读一定是有意义的,就像前面说的,作为基层没有管理权,在执行过程中会有很多障碍,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借口,这是客观现状条件,我要做的是如何在当前的情况下,找到目光可及的可以攀登的最高山峰,然后到了那个山头再寻找新的目标,当然,也不要忘了享受生活,关爱自己与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