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直至公元1911年清王朝覆灭,在长达二千一百余年的封建史上,总共有一千一百余位宰辅亮相登场。他们或才干超群,政声卓著,流芳百世;或媚上怠政,祸国殃民,遗臭万年。
古邑溧阳人杰地灵,名士贤臣代有人出,其中唐代史务滋居相位仅区区数月,然其风范却青史留名,方志永载,宗祠奉祀。
史务滋(?-691),字体乾,东汉溧阳侯史崇二十一世孙,溧阳县(唐时隶宣州府)埭头人。史氏世代为当地望族,从东汉、西晋,直至隋唐,名人辈出。史务滋生于官宣世家,幼承家学,人仕后更以清廉著称。
公元690年重阳,年已67岁的武则天以其超人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权斗手腕,扫清了称帝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建立了历史上唯一的以女性为帝的皇朝,史称武周。
武则天登基后选贤任能,破格提拔一批清廉正直之士,充实到各级官僚机构之中,他们中不乏初唐名相,治世能臣。如宰相狄仁杰、创立开元盛世的功臣姚崇、宋璟等。
史务滋也在武后执政之初得以擢升。《资治通鉴》卷二〇四载:“(天授元年)九月,又以司宾卿溧阳史务滋为纳言,凤阁侍郎宗秦客为检校内史,给事中傅游艺为鸾台侍郎、平章事。”
另一方面,武则天又“去李唐、尊武周”,提倡"风闻言事”,大兴冤狱,豢养了一批酷吏,专事诬告,清除异己。正是在这样险恶的政治生态下,史务滋奉诏命与来子珣等十人“存抚诸道”,分行天下,考察各地官员德能宦绩,是否忠于武周。天授二年(691)二月,来子珣诬告雅州刺史刘行实兄弟有谋反之心。武则天诏令史务滋与来俊臣(侍御史)共同查办此案。史务滋经过详细调查核实,发现刘氏兄弟根本没有谋反企图,更无谋反举动,即如实上奏,为刘氏辩护,但这正触犯了武则天清除异己的大忌。于是来俊臣立马诬奏史务滋与刘氏兄弟关系密切,“掩其反状”,与之同罪。武后准奏,命与刘氏一并治罪。
史务滋有口莫辩,自知难逃一劫,入狱后,他深知来俊臣之流酷刑无所不用其极,遂以自杀作为最后的抗争与辩白。
一代贤臣,为相不到半年,竟自杀成仁,令朝野震惊,神鬼哭泣。纵观武则天执政前期,重用酷吏,冤狱遍地。“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旧唐史》)史务滋仅是诸多冤死者之一罢了。
武则天亦自知冤枉了史务滋,因此对朝廷内外任职的史氏一族没有株连,并以外任形式予以保护。如:
堂兄史净滋,驸马都尉,加封溧阳县开国侯。
长子惟肖,外任为清河县令。
弟史处寿,朝议大夫,外放为汝州新城县令。
侄史子华,调任浙江定海县令。
史务滋的后裔秉承清正廉明的家风,名人辈出。其曾孙史翙,以“门荫补官累迁至御史大夫”,安史之乱后任山南东道节度使驻节襄阳,在平叛中不幸身亡。其行列《旧唐书·忠义传》。
史务滋的后人主要在浙江宁波和江苏吴中一带繁衍生息。南宋一朝,史氏出了一门三相(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七十二进士,成为浙东望族。
史务滋的高风亮节,自唐至今,一千三百余年间,一直受到史学界的肯定,并影响到溧阳历代仕宦的操守,更是史氏族人家风传承的典范。
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溧阳县隶建康府治。建康府始建乡贤名宦祠,史务滋名列史氏乡贤第三。清雍正年间(1723-1735),溧阳本县建乡贤名宦祠,史务滋与史崇、史茅等九位史氏先贤同列其中。
(埭头史侯祠)史氏裔孙自唐以后,一直将史务滋视为垂范后世的楷模,在史侯祠内为其塑像,列于一世祖崇公左侧,称为“左昭”。四时享祀,代代相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