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这样写到:现代教育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就是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听起来很高明很动人,但事实上从来都没有实现过。为什么?因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没有自觉,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觉。小孩子就像个小动物,是一个感性的情绪化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意志力。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孩子的意思。人生而善,但此善只是一种可能, 要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把它变成现实。实现人本然之善,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使命。而一个孩子,他虽然本质上是善的,但他光明的天性还包裹在动物性之中,在现实中的表现只不过是吃喝拉撒,哭哭笑笑。小孩子可以自觉地吃喝玩乐,但不可能自觉地学习。因为动物性的表现是本能,毫不费力,人性的表现却需要一定的理性和意志力,要吃点苦头才成。因此孩子自觉性的建立,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教育正常的话,至少也要到十五六岁,才能初步建立起来。
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觉地学习,都必须有成人的陪伴、督导和管束。孔子“十又五而至于学”,十五岁可以看作孔子自觉性的初步建立,从此他才能够自主学习。孟子少年时代也逃学,不过他回家一进门,就被老妈一个雷霆万钧的动作——“断机杼”唬得目瞪口呆,从此乖乖读书。
提倡“良知”之教、最重视启发人的自觉的大儒王阳明,少年时代嗜好下棋,屡教不改,有一天下棋时其父大怒,把棋抓过来一把扔到河里,阳明深受震撼,从此立志读书,还写了一首诗记录此事。
这些圣贤人物,儿时都不能自觉,何况常人?所以中国古代教育,“严”字当头。
我觉得说得也很在理,没有激励、没有约束,孩子自己会学成什么样?恐怕巴不得天天吃喝玩乐呢,所以想让孩子往好的方面学,就得有家长和老师督促着,管教着。怎样让孩子愿意学呢?可以在学习的形式上多样化,增加趣味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