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杺
踏上北京回厦门高铁的那一刻,我想我终于摆脱了“杜苏芮”的长尾效应。不成想回到了厦门,依旧是受“杜苏芮”影响的阴雨绵绵的天气。从没想过,我能与一场台风有如此的“缘分”。
到厦门不足一周,就被关于台风“杜苏芮 ”要到来的各种预警不分昼夜地环伺着。从起初的无知者无畏,到认知舆论形势而产生的忐忑与恐惧,再到台风来临前的一夜,彻夜无眠,焦躁不安地聆听了一场如同聊斋志异里才有的声效演绎。直至厦门台风过后,由于北京有事情需要紧急处理,就又追着“杜苏芮”的脚步北上去到了北京。于是,刚体验完十几级台风后的我又完美地赶上了大北京近些年来下的最大的雷暴雨。
或许此刻,我想我应该可以和“杜苏芮”真正地告别了。
晚饭前,和女儿开车去了岛内。夜幕低垂,华灯初上,这座花园城市已经恢复往日的喧闹,只是沿途很多街道的景观树因为被修剪了枝条,已不复往日绿树成荫的样子,尤其那些高大笔挺的棕榈树,叶片几乎被完全掰除,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没了往日的精神抖擞。这些都是政府为了应对台风做的防御措施。
尽管“杜苏芮”没有像起初预测的那样在厦门登陆,厦门依然还是在百公里的极限风圈中。“杜苏芮”登陆前后,厦门很多地方的瞬间风力也达到了十四级。
一场台风,就可以看得出一些地方的管理水平,以及群众的素质了。
作为初到这个城市的北方人,这次真的要为厦门为抵御台风做的努力点个大大的赞。或许是二零一六年“莫兰蒂”的阴影还在厦门人心中镌刻着,上到政府,下到普通市民,都自觉且严格执行“三停一休”,所有的公共设施,以及路边的树木绿化,都进行了防台风的处理。就连不起眼的垃圾桶,社区人员都想到了。能做到如此细致,着实让人敬佩,也让我见证了特区城市应有的管理水准。
除了相应的预警措施,很该一提的是厦门人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回想起那些画面,让人既想笑又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空调室外机等室外物品五花八门的绑缚,窗户上贴的各种祈佑字样,连同阳台上种的黄瓜,都会拿绳子拴好固定牢固。有很多的画面虽然是一种调侃,却也让我看到了厦门人在面对台风时,展现出来的幽默与积极。
台风临近的最后几个小时里,整个厦门彻都是底静默的,除了呼啸而过的风声,就是居民楼里都听不到任何的喧嚣之音。
政府的警惕信息一条条接踵而至,台风的实时预报多媒体在线直播,后方应急的部队和增援时刻准备着......这一切的一切,让我这初来乍到,不知台风威猛到底几何的北方人,在台风真正快到来的时候,心里踏实了很多。
台风过后,后方的救援措施即刻出动。子弟兵,园林,环卫,城市管理等等各级部门联动作业抢修,清理路障,修复瘀堵,以最快的速度让这座城市恢复了基本的运转。
当然,“杜苏芮”的残酷无情最终让晋江一带的民众承受了极其严厉的伤痛。台风过后,暴雨仍旧如注,楼宇成了汪洋的浮萍,到处都是坍塌和连根拔起,交通,电力,通讯都要修复,城市像是一夜之间被风浪吹到了一座孤岛上,人们出自己的家门都要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可叹!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渺小,面对台风这样的极端天灾,更是无力到了极致。我一面庆幸自己没有经受这样的极致灾难,一面为看到的受灾画面心痛不已,只能从心里给予一份无形的力量,默默地道一声:加油。
这场台风走了,报道说新的台风已经再次形成。
是如今科技发达,自媒体太过灵敏,即使万里之遥,讯息也能瞬息而知的缘故,还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过于无底线,惊扰了大自然秩序的魂/灵?近年来,越来越多诸如此类的极端事件,频繁向人类发起着各样的挑衅。或者,应该说是一次次的警钟。
敬畏生命者,人恒敬之。敬畏自然者,自然才能给予生命秩序的,源源不断的恩泽与庇护。这不应该是一场台风后的思考,更应该是身体力行敬畏自然,尊崇生命即刻开始的号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