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是一种勇气
拿起,是一种历练
本文更偏向于照片工具软件的转型建议。
对于市场上玲琅满目的工具软件,可能大部分都在思考如何构建社交社区,引入电商等转型。例如小红书早期是做内容的后期引入电商,也算是如鱼得水。那对于工具软件来说引入社区,和电商会有什么好处呢。那所有工具都适合引入电商吗?
工具应用引入社交和电商的好处
①增加用户粘性。因为社交和社区的引入,会使得应用具有多变的因素。因为多变,使得用户感觉每次进入应用都会有新的感觉。
②构建用户壁垒。如果是单纯的工具软件,很容易就会被其他的体验更好的应用取代。同时对于目前市面上的“照相”类别的工具软件也是这样的,目前手机开发厂商尤其重视手机上相机的功能和用户体验。试想手机系统自带的相机功能有一天足够强大,又会给“相机”app的冲击有多大。
③获取更多的用户信息,采集到更多的用户故事。通过从社区上收集的各种信息(小则用户的视频,用户的照片,到用户关系的多维度分析)来分析用户特征,从而对用户进行更好的分群和后期的资源精准投放(抖音啦)。
④缩短变现路径。如果仅仅工具类app很难有多种的吸金途径(排除大企鹅),例如笔者最近在体验的各种拍照软件,基本的变现路径为,滤镜收费(国内很难有市场),广告铺天盖地(笔者认为这属于最基本的吸金方式。单纯引流后的利益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⑤使工具彻彻底底的活起来,注入新颖有趣易分享的内容。提高运营效果。
工具类应用引入社交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从功能出发
①收藏和点赞功能是否同时具备
我们会发现,收藏和点赞功能在不同的应用上存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收藏点赞二合一(抖音等),收藏点赞各尽其职的(instagram)。而对于用户来说,收藏和点赞还是有细微差别的。点赞更多的是对他人作品的一种支持和赞赏,可以理解为社交互动(对他人)。而收藏更多的是(对自己)感觉这个东西比较好,自己存起来。例如一篇知乎,你感觉评论的观点比较鲜明能引起共鸣,你会选择点赞。如果这篇知乎比较长,并且你感觉比较好,更多的会选择收藏。
②搜索功能
搜索功能是一个我们在熟悉不过一个功能了。但笔者认为,它出现的时机和形式还是有讲究的。
在产品的创建初期,相对内容比较少的情况下,如果引入搜索,给用户的体验不一定是正向的。例如我们要决定充值哪一款视频软件的会员,我们肯定会搜索一下自己喜欢的资源有没有。同时因为产品初期相对资源较少,用户搜索时,结果都是个位数的话,未免降低用户体验。
如果存在搜索功能,那下面两点考虑也是很重要。
热门搜索提醒和搜索结果的呈现也是很重要的。
热门搜索的提醒,引导用户去搜索并发现精确准好的内容。给用户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迷茫用户一份指引的感觉。
搜索结果的呈现,如果能根据时下流行趋势去动态呈现搜索结果,会给用户一种惊奇的感觉。电商的还可能需要根据用户之前购买记录来呈现等。
③图片,视频的下载功能
该功能的取舍也和自身工具软件的功能有关。例如:用户对比较喜欢的视频或者照片进行保存,并且可以制作相应的表情包或者音乐相册在重新上传并分享。也是一种闭环思维。
④评论功能
评论功能主要起到是内容的补充,粉丝的良好互动,和避免感情上的断层。让粉丝不知道内容要表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发出来的内容并不是最有趣的,评论才是最有趣的。
当然最后的功能的趋势还是需要基于用户需求定位的分析,在满足用户基本的需求的同时,来实现期望性需求来营造口碑点。同时我们应该围绕营造用户分享欲,新颖的话题创造社区的氛围。
2.社交模式(本块后期更新展开)
分为两大部分,即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
熟人社交
关于熟人社交笔者在这里就不过多的阐述了,毕竟微信和QQ两大应用,我们已经无比熟悉了。
陌生人社交
主要分为几种,基于兴趣爱好价值观的(知乎,豆瓣等应用),基于地理信息位置的(陌陌,探探等应用),视频照片类的(ins,抖音等应用)。
社交软件要考虑的
①差异化的考虑
在市场调研阶段我们就会发现行业的天花板,大巨头。差异化思维,就好比我们能看见的月球只是一面而已,换一个方向也许就会有新的天地。例如国内的微信(熟人社交的巨头),因为微信米昂想的受众深广,无法更有效的针对一类人群,即出现钉钉(公司交流熟人社交)的软件。
②符合年轻人的新的交互模式
国外特火的Snapchat(阅后即焚)的社交软件,和国内超火的抖音软件。无一不是通过新的交互模式来引爆年轻用户的心。
新旧元素搭配组成新的软件形式。随机漂流瓶视频软件等。用户可以拍舍一个小视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打上标签扔出去。blabla
③形成良好的闭环模式
优秀的社交软件都有良好的闭环模式,哪有一个超级火的软件只有作者干干巴巴的在发东西没有回应。得到各种多变酬赏(用户点赞,用户评论,用户收藏,积分增加等)来满足用户的虚荣心,以激励用户更好的创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