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五一假期,瑞视觉为了参加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桃乡 岱崮地貌”蒙阴好风光全国摄影大展,一家三人做了个沂蒙山区人文风光三日游。
第一站,我们就顺着导航来到了沂南县马牧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
红嫂,一个神圣的名字,早在中学时代学习中国历史时,就听老师讲过沂蒙山区“红嫂”在抗战时期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感人事迹。
我们去时,沂蒙红嫂纪念馆还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子。
现在,看网上资料,可知纪念馆经过不断改造提升,目前已完成占地百余亩的主体展馆展区、红嫂生活体验展区和红色遗迹展区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
院子内有三位“红嫂”的半身塑像。
其实,“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是无数个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上图为“红嫂”原型明德英的塑像。抗战时期,农家哑妇明德英,在八路军战士生命垂危的时刻,冲破了封建观念的束缚,做出的乳汁相救的大爱壮举。她的事迹被改编成多部艺术作品,并传遍全国。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明德英被评为其中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在共产党八路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她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的门板做担架,扒下房屋上的干草喂军马,找出珍爱的陪嫁布做军鞋,拿出仅有的粮食献给子弟兵,将最后一个亲人送到了前线,用自己的乳汁喂伤员,甚至,她们可以为保护党的孩子而献出自己的骨肉,可以为保存一封烈士的遗书而毁家无悔,可以为一句诺言而坚守终生……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展现到了极致!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上图为“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塑像。当年,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为党保存“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38年,全力救助八路军战士白铁华,含泪埋藏八路军女干部陈若克……事迹十分感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红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革命精神的彰显。
上图为“拥军妈妈”胡玉萍的塑像。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胡玉萍拥军长达60多年,从少女时代拥军支前、护理八路军伤员,抗美援朝时为国家捐款捐粮,六十年代学雷锋,把“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了辽宁抚顺。在抚顺的27年间,靠养猪、捡废品,胡玉萍捐款捐物达15万多元,上交党费10400元。60年中,她为国家、为军队奉献了执著的大爱和一生的真情。
“沂蒙红嫂纪念馆”附近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旧址。
这组照片,拍摄六年后整理,发现了当时拍摄的粗糙。带着家人一起,只能说是一个客观原因。
日后若有机会故地重游,一定要认真、用心拍摄,为“红嫂”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尽一份力,为沂蒙山区的红色旅游景点扩大影响发一分光!
【《瑞视觉》发布的照片,全部是原创作品,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或者收藏。如果你身边有奇闻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帮助的人,请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