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英雄的土地上    啼血红嫂

在英雄的土地上    啼血红嫂

作者: 乔延宾 | 来源:发表于2019-04-30 23:11 被阅读0次

        许多人都看过《沂蒙颂》,对那位沂蒙红嫂留下深刻印象。在我的故乡馆陶,艰苦的抗日年代,也有一位红嫂,她的事迹与沂蒙红嫂一样感人。

      1983年金秋,馆陶县召开党史座谈会,一时间,美丽的卫河之滨,轿车云集,许多在馆陶工作过的老革命、老同志从全国各地来到这块他们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光荣土地,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这其中,有一位60多岁的女同志,她叫林楠。一踏进馆陶大地,她的心就剧烈地跳动起来,一种难以表达的亲切、眷恋、喜悦之情一起涌上心头,她低低地诉说:"馆陶啊,你是我又一个革命的故乡!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我是在这里度过的,我在这里同馆陶人民一起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情厚谊,永生难以忘怀!"

        林楠千里迢迢,到馆陶参加地方党史座谈会,她还有一个在心中埋藏了42年的心愿,寻找一位大嫂。

        1941年春天,她从鲁西北地委调到冀南三分区工作,当时三分区的领导机关经常活动在西南临近大沙河一带的村庄,这里是馆陶县的抗日根据地,小股敌人不敢骚扰,大股敌人的"扫荡"却经常发生。1942年冬天,林楠即将分娩,抗日政府县长郝国藩考虑到日寇常来这里"扫荡",不太安全,就把她安排到大刘庄,这里虽然离南馆陶敌人的据点不远,属于敌占区,但敌人一般不到这里"扫荡",算是"灯下黑"。于是林楠装扮成农村妇女的样子,跟着护送她的同志来到大刘庄。"伪村长"刘佳宾同志告诉她:"林楠同志,请放心吧!这里虽然是敌占区,但村干部都是我们的人,群众基础也都好。"说着,就把林楠领到自己家中,全家人忙前忙后,把她当成尊贵的客人,完全像一家人。生孩子时,他们又让村里一位大嫂专门照顾她,把家中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让她吃,为了让林楠补养身子,他们又千方百计弄来鸡蛋和红糖,她深知,在那个艰苦年代,老乡们真是费尽了心思。

      生下孩子不久,由于林楠的奶不好,孩子吃不饱,当地党组织说服林楠,将生下十几天的孩子送到近十里之外的拐渠村,请一位年轻的大嫂喂养。

      林楠刻骨铭心地记得,1943年,日寇在拐渠村里建起炮楼,安上了据点,斗争形势变得更加艰苦,冀南三分区抗联被迫转移到拐渠以北。这一年春天,鲁西、冀南连续三年,旱灾、水灾、蝗灾接踵而至,再加上日寇横征暴敛,不少人活活饿死,许多乡亲离乡背井,逃荒到外地,三分区抗联机关的同志有时连糠菜都吃不饱,不少人面有菜色,身患浮肿。林楠思念孩子,抽时间到拐渠看了一趟孩子。

        喂养孩子的年轻大嫂,家有一个三岁大的孩子,一个生下不久的孩子不幸夭折,她把林楠的孩子当成亲生孩子一样地喂养。后来林楠也回到拐渠,住在那位年轻大嫂的近处,大嫂经常抱出孩子让林楠看,孩子养得白白胖胖,很是可爱,大嫂还给孩子亲手做了一顶花帽,戴上它,孩子睁着大大的眼睛,好看地笑着,同志们都夸孩子长得好,每逢这时,林楠的心中总是感到热乎乎的,充满对于大嫂的崇敬。

      1943年春天,一场空前的饥荒到来,馆陶地面,村村有新坟,家家闻哭声,林楠更加牵挂孩子。忽然有一天,大嫂抱着孩子来了,她的脸色腊黄,面容十分憔悴,"唉一一"的一声,她长叹一口气说:"总算把你找着了,我打听了你们好长时间,也找了很多地方,孩子……"泪水顺着她的双颊成串成串地流下来,她肩头抖动,再也说不下去了。林楠心头一震,赶忙接过她的孩子,紧紧搂在怀中,孩子还活着,只是很瘦。大嫂含泪告诉林楠,她的大孩子连病带饿,已经死了,她也有病断了奶,这孩子也病了,老是拉肚子,怕也治不好了!说完眼泪又掉下来。

        可敬的大嫂,她把自己干瘪的奶头所能挤出的最后一滴乳汁喂给了别人的孩子,她冲破日伪的据点,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把活着的孩子交给了林楠,却饿死了自己亲生的孩子!此时,林楠泪满双眼,她深深地知道,用"感谢"、"感激"这样的话语已经不能表达她的心意,这是一种比山高、比海深的大恩大德,永志难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英雄的土地上    啼血红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gb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