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理想主义者的一年躬行
启动仪式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那么短暂的一瞬,在世界的格局中又发生了那么多。每个人,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在这滚滚红尘中,有那么一群名副其实的理想主义者,值得为自己书写几笔——这,就是我们。
第一笔,开启。2019年7月 7 日,北京,在清华同学聚会后返回通州的公交车上,我接到了司社电话,概括地说就是要对社里现有的劳动技术教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劳动教育教材,请我来做。我当时坚决地拒绝了,理由有四:我已经找到了退休后的状态,不想给自己压力;我很快要当姥姥了,要提前进入角色;我对劳技没有研究,没能力做;建议找在职人员来做,后续推广教研都方便。司社说,你即使不做也要帮我,我说,可以看看书,如果有想法一定不保留。看到教材后,确实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也不在状态中。司社的坚持以及中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开始转变,说可以想一想,但最好有专人来做。7月十几日(记不清了),司社没吃午饭,乘高铁倒地铁公交到通州找我,不是商量,而是怎么干。大约两个小时,竟然理出来一个近期框架,准备着手操作了。之后,他从我家拿上个煮玉米,又急着赶到西站乘高铁返石。之所以详细描述这个过程,是想说明,骨子里的理想主义血脉是与生俱来的,无论什么年龄、什么状态下,都那么容易被点燃,不讲条件,不惜代价,不问结果,不想自我……两个源起之人如此,接下来的这个队伍也如此。
从那天以后,我便开始搜集资料,了解当前关于劳动教育的现状、政策、研究成果,设计中小学劳动教育应有的理念、思路和框架。哲学的专业基础与劳动、实践是相通的,很快就理出来一个思路,虽然粗糙,却是后来一直坚持且逐渐丰富的体系。第二件事就是组建队伍。劳动教育没有现成的力量,只能召集志同道合者一起摸索前行,虽然最后队伍成员水平依然参差不齐,但在努力追逐理想的目标上,大家是一致的。
十几天之后,8月1日,我们就聚集在山城张家口,2日正式启动。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就在一个不大的会议室,十几个人开始了一项自己也不大清楚的事业。我还记得,当我把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创作思路跟大家交流的时候,在座的脸上其实是一片茫然,带着自己已有的专业背景和对劳动的理解,很难一下子接受我的思路。于是,先做起来,再慢慢理解和提升。于是,三天的时间,三个组提出了一些专题,且明确了几个尝试性主题;我则整理出一个基本框架。这样,一个理想,开始落实在纸笔之上,具象了。
万事开头难。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开头,虽然难,但还不知有多难。更多的是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可是十天后,当让各组拿出样张思路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其实,大家基本没有思路。有的是凭借对综合实践的经验,空泛、抽象没有细节;有的定位在技术以及十几年前的政策,与我理想的劳动教育相距甚远;还有的是一张白纸,试图按照现有资料来套……于是,20天后的8月24号,我们又在石家庄进行第二次研讨。讨论,是大家统一思想、厘清思路的过程,有困惑,有争吵,有坚持,有改变……不变的,是大家要做好这件事的信心和理想。两天半的讨论,大家向前走了一小部,这一小步很可贵,更清楚了我们要做的,更明确了我们怎么做。于是,大家分别开始自己的创作,一起动手了。
作为第一笔,我对开启描述的多了些,因为它是理想路上的起步。只有理想,方向不清,目标不明,尤其通往理想的道路还不通畅,所以,有些惆怅,有些迷惘,有些焦虑。但是,理想没有改变,也没有放弃。大家依然在探索。
晚上加班 加班讨论第二笔,明晰。时间不允许过多地争论、探索,必须先做起来。9月下旬,便开始分组讨论初稿。这时候有一些新加入的老师,还要从头接受思路和任务。即使这样,一个月时间,就已经奠定了创作的基础和内容,进入实质性写作阶段。这个阶段的理想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劳动教育的定位,它不同于现有任何劳动技术教材,或者它优于(至少我这样认为)任何劳动技术教材的定位:
首先,我们的出发点不是劳动,不是技术,而是人。这是我二十年来教育实践始终秉持的一个核心。不是教给一张白纸去画、去写,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去引导和陪伴。所以,关注人的真实生活和需求,关照人的兴趣和能力,关心人的多元智能发展,关注人的收获和成长,才是我们教材的主旨。这样,我们的劳动实践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而不是板着面孔去“教”技术。
其次,我们的目标不是教学生学会一些技能、从事一些劳动,展示一些成果。而是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价值,领悟劳动的真谛,发现劳动的意义,养成劳动的习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再次,我们的方法不是给与,而是启迪和引导。四个模块的设计展示了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
第4, 我们的内容不是机械地展开劳动技术,更不可能包罗万象。而是从不同年龄段的真实生活和认知水平出发,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探究和创新。因此,虽然每一册主题有限,但容量巨大,每个主题都是一个领域,给使用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5, 我们无声地给出了实施的思路和方法。从板块的铺排到对话和留白的设计,都是落脚在方法和路径的引领,让使用者非常明了设计意图,直接可以操作,但是又不限制其发挥和创造。
大家也许还可以补充许多,一年来在我们各个群里、修改的稿子里,我也不时地讲了许多,没顾上爬楼回看。但只上面几点,就从作为课程的基本元素中显示了我们的理想主义情怀。尽管我们也是边实践边思考,边摸索边落实,但毕竟它成为可以立住的成果。抽时间我和大家都再好好看看《纲要》,对照一下我们的思路。我觉得,走在前面的我们,应该不会落后。
这是我为自己留下的一张照片,在飞机上~第三笔,坚持。理想的实现需要条件,往往现实会成为理想的掣肘,理想经常会被现实打碎。但是,我们这一群理想主义者真的与现实和谐相处,甚至战胜了现实中的各种困难和阻力,艰难却如期地完成了任务。从下册开始的编制就是一个极现实却又极不现实的任务,我们完成了;新冠肺炎的突发这么尖锐的现实,没有阻碍我们;大家的条件、工作、家庭都那么现实,但也没有影响我们;碰上我这样一个苛刻、较真、追求完美却又不讲究方式的召集人,一定是很多人并不喜欢的现实,但依然坚持完成了任务……说真的,我急过、哭过、怨过、骂过……但我依然爱这个团队,感谢每一个人。能有如此的情怀和毅力在如此的现实中完成一份理想,多么难能可贵!可喜的是,我们的理想主义不是空想,它是落地的,而且很坚实。许多老师,恐怕在曾经的理想里没有想过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若干本教材中,而这,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我们的辛苦劳动,出版方会给予我们一定的回报,这也是现实;最大的现实,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经过此番历练,会更懂得该怎样面对学生、陪伴学生、当好老师,这,应该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所以,通过我们的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实现了完美对接——无论团队中的哪一方,无论作者还是编辑、出版方,都在这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中成长和受益。
第四笔,继续。理想主义的理想没有终点。在走向理性的道路上,有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可以一个个超越,但没有尽头。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既然认定这是一条有意义的宏观大道,我们就要坚定地走下去。而且现实不仅是前面提出的困难,也有许多的利好。最大的利好,是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在为我们摇旗呐喊——先是中共中央的《决定》,后是教育部的《纲要》,与我们的理想主义行动同步落地,这是何等的天时地利!为此,和谐的理想主义团队没有理由不继续前行。
首先是如何让我们的理想走下书本,走出书斋,尽快尽可能顺畅地变成现实。为此,司社等人的夜以继日是开先河,紧跟上的就是我们的教学指导,以我们的设计和实践为教材的使用继续努力。否则,再好的理念和成果也只是空中楼阁,在理想变成真正的现实的路上,前期是我们的创作,接下来需要我们的实践。所以,每个人都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要继续围绕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以老师的视角而不是作者的视角来使用和落实。
其次是完善和修订。一方面,成书的过程毕竟仓促,创作的理念也是不断成熟。另一方面,好的作品真是在实践与成长中打磨出来的。大家手里都有下册的教材,用我们上册教材创作的收获回看,一定会发现其不完善、需修改的地方。所以,这也是走向理想之路的必然。
再次是推广和使用。这样一项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又那么现实的事业,需要大家共同关心和努力。它不仅是出版方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从自己实际出发推广和使用《劳动实践》,因为,它对学生有益,对老师有益,对培养接班人有益。在这一年的创作中,我脑海中经常浮现的是我中学时、插队时劳动的画面。应该说我的基础教育特别的薄弱,中小学加起来不如现在的小学毕业生;我的大学正是动乱结束青黄不接的年代,各个专业都还充斥着极左的且被肢解的知识碎片。尽管这样,依然没有影响我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和质量,甚至是跨界。究其原因,也许就是过多的“五七道路”和各种各样的劳动。所以,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我们强调专业拔尖人才,可是在和谐社会里,我们更需要多元智能协调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劳动者。而劳动,是促进人的各方面协调统合发展的最好途径。基于此,推广使用我们的教材就显得更有必要和意义。大家先从自己做起,从可以做的地方做起。王亚伟老师开了一个好头,作为教研员,用她的平台开始了推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平台和资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
最后是中间力量的发挥。因为退休和疫情,使我不能在大家之中,依靠组长们将大家联系在一起,分工合作地为着理想而努力。接下来,还需组长们一如既往,跟大家一起落实上述工作。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理想尽可能转化为更大、更坚实的现实。
会间 讨论第五笔,期待。也许是多余的话,一个老理想主义者对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期待。有无理想,生活都会照常;但不知道在哪个拐角处,现实等待着拥抱理想。无论世俗多么繁杂、无奈,内心理想的火炬一定要点燃着。这一年,我们跟科技出版社合作的《劳动实践》看起来有些偶然,这一年,是我们这些人而不是其他人做这件事情也许看起来偶然。但是,这偶然背后一定是无可质疑的必然。司社这个项目的提出,大家一定从现实的角度来评判。可是,我俩联手启动这件事情绝不是出于现实。从打为了综合实践的相识,两个理想主义的灵魂就开始碰撞。切不可因为现实就贬低或否定理想。有了理想的照耀,现实才是光明的;有了现实的根基,理想才不是苍白的。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一定是现实中拥有力量且方向明确的现实主义者。还有几位组长的选择,虽然文娜认识较晚,但也一见如故。找他们来当组长,也是源自共同的理想与相知。而大家被组长们召集起来,这背后一定也有着历史的必然。所以,大家一定要始终怀揣理想,躬身前行。也许一时没有被发现,被启用,但至少让自己活的充盈,活的精彩。这种积累,也许在一个不经意的拐角,被激活,被点燃,释放出灿烂的光芒。
最后,我要说感谢。感谢司社的知遇和点燃,让一个游历在山水间的闲者做了件立于天地间的事情,再次把已经熄灭的理想之火点燃,并照在了一片现实之上;感谢每一位编辑、作者,得以让理想落地,让现实丰满。因为疫情,因为山水之隔,我们不能立刻拥抱,共享理想的盛宴,但是我们的精神早已融合,顶天立地。
后记: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天。不是没有时间,真是没有力气了。从打七月初开始腰疼,后来就是带病完成最后一个单元。19号把最后一个稿子发走后,真的没有精力再打开电脑继续工作,感觉就是耗尽了心力。但是,躺在床上脑子并不闲着,兴奋地过电影似的回味这一年的经历,感动、感慨。于是想到了这样一个题目,想到了上述内容,想说五笔……(从事综合实践时间长的同伴,知道这个题目的意义。)每天感觉稍好点儿,就写一段,就这样,今天完成了。可惜的是当时居然没有留下什么照片,还是跟刘主任要了几张,好像也不足以反映我们的工作面貌。大家手里如果有,可以补充。总之,我们做出了开创性的事业,与最初开启时的想法已经很不一样。为此,大家付出了一年的心血。心中有理想,谈何累与忙。理想主义的伙伴们,为了现实的改变,我们继续前行。
2020年7月2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