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做晚饭的时候,邀请女儿参与,让她点菜,她点了蒸鸡蛋 。
我从冰箱拿了三个鸡蛋出来,刚准备好蒸蛋的碗,女儿很兴奋的说:“妈妈,我要打鸡蛋。”
我刚说完“好的”,一回头,好吧,还没有来得及提醒,鸡蛋已经像是被掐碎,小块蛋壳已经进了碗。
面对行动派的她,爸爸在一边开始说教,传统家长的反应,听他唠叨,我做了一个鬼脸,女儿和我相视一笑,哈哈!
想起看过的一本书《孩子:挑战》,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

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不会令他们气馁。比如,一个两岁的孩子试图帮忙清理餐桌时,我们立刻从他手里把盘子抢过来:“别动,宝贝,你会把盘子打碎的。”为了不打碎盘子,我们却打碎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信心。我们的行为阻碍了孩子发掘自己能力和优点的努力。
另一半指的是学会鼓励孩子,只要我们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我们就鼓励了孩子。
如何做到这一点,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需要家长认真地思考。
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判断孩子是否有自信。一个怀疑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孩子,会表现不端。
这样的孩子不是在参与,贡献中寻求自身价值,他心里的气馁会让他行为转向对他人无益、让他人恼怒。因为他在心里坚信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做出贡献。
而不良行为虽然不好,却能够让他得到关注。正所谓“挨打总比被忽视强”,做个出名的“坏孩子”也是与众不同。这样的孩子,心里相信,他无法通过和他人合作而获得成功和价值感。
因此,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成就感。
我们需要细心的观察,经常扪心自问:“我的这个方式,对我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
回想昨天晚上,女儿打鸡蛋。还好,敲碎的是鸡蛋,不是孩子的信心和想尝试的心。还好,这一次,掉进碗里的是鸡蛋壳,不是育儿的“坑”。
每次说到“坑”,心里都感到既难过又庆幸,为自己之前落过的“坑”难过,也为自己现在的觉察和改变庆幸。
育儿路上,父母有勇气非常重要。当你感到忐忑,内疚,或者发现自己在想:“我的天啦,我完全做错了!”这时,请意识到自己有挫败感了。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那我怎么做能让事情更好”这样的理智思维上来就好了。
试试,此前分享过的,鼓励的语言。

每次进步一点点,每一次向前迈进,又成为鼓励自己的源头。
今天中午,第一次收到女儿和爸爸联合(女儿不会写的字,爸爸顶上)写给我的鼓励贴。鼓励今天中午的饨羊肉好吃。哈哈,其实,觉察就是特别好的自我鼓励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