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上,冒出的各种想法,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什么逻辑
也许自己想要的只是做一份不再需要打工,听别人说做什么。有自己来主控的事情,比如原先想的做教师,实际上教师也有很多烦心的事情,站在培训机构的角度,一定会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缩减由教师离职带来的风险,一些资料整理类的工作,也会“激励”教师去做,的确这也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要看自己的心态,如果仅仅是为这几块钱大概会做的非常难受,“若不是为了钱,早就翻脸了”,说得没错,机构招来教师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给机构赚钱,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当然如果把关注点变一下,也可以说我们是为了整合资源、数字化让教师能够更好的专心于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成绩,这样两方面的叙述都不错。从教师的角度,有这样的一个平台做教师的也会更方便,能够更便捷的获取教育考试相关资讯(这也是互联网的带来的好处之一,让讯息更透明便捷的获取和传播),比如试卷制作,传统的方式需要自己去找题目,然后要么截图要么自己手写在打印成试卷,现在个校历年的试题都已经数字化,还打上了各类标签,只需要设置好筛选器,轻松地找到对应的题目,把试题放到一个“试题蓝”里,最后点击打印就可以了,整个过程只需要很少的时间。
作为平台为了提升品牌,提高盈利,就需要去保持续报及增加新的学员
回到刚才想的事情,由自己主控的的事情,教学更多的还是考教师自己的沟通能力及经验来帮助学生,的确大部分都是由个人来去做,但这不意味着就跟同事上级是弱关系,很多时候仍然需要“要求去开会、教研”
地铁里在播放“两学一做”的视频,有一对深林防火看护员,看面容大概也得有四十多岁了,在哪儿工作了也很久了,结婚也是在那座大山里,就这样应该就是一辈子了。从我的角度,在城市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城市的便捷,琳琅满目的物质诱惑,我很难说去割舍去做这样一件事情,至少目前还做不到。但是看到这个视频反而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所向往的大概是每天看日出日落,完全融入到大自然,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护这片深林,不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不需要受欲望与现实的差距的折磨。羡慕这种“归隐”的生活状态。羡慕归羡慕,想要割舍城市中的物质生活却不是那么容易,想买的想做的想学的想吃的想玩的想干的,太多的欲望诉求;有时候会想着“我一旦xxx就不做了然后去归隐田园”,而现实是这个xxx不会那么容易达到,往往会低估世俗的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很多鸡汤文章会告诉你你需要做什么、往那方面努力,然后就可以梦想成真,而现实是能够成真的本来就在梦中,他们有足够的资源背景,有从小受到的良好的环境熏陶,不会有很多心智上的不足,多项因素的影响决定好了这个世俗成功的概率会非常小。
我现在的确并没有追求太多的物质,却的的确确在追求着世俗的成功
今天的天气非常好,这样的蓝天白云晚霞在北京并不多见,但是有一点让人很不爽的,我站在地平线上,周围却全都是高低不平的楼房,我像是变成了青蛙,在这周边的井口里,只能看到头顶的部分,却看不到天边的部分,那个遥远的部分,那个让人心生向往、漫无边际的部分。周围略有些燥热的风,我喜欢“来自遥远的地方的风”这个说法,但是作为一个学习了科学知识的人,明白这样的说法并不多,风不过是空气的对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我能感受到风说明我在这两个气压的极端的中间部位,但是我仍然想相信这个说法,甚至于“来自于遥远的时间的风”这个说法,说起来风里面可能真有来自远古时代的记忆,远古蕨类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说不定还没有完全被数百万年冲击消化掉,那残存的一点说不定就围绕在我们周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