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牌
1. 过去我们怎么看品牌:一是做品牌就要大力宣传,多传播。二是品牌就是企业的产品是高规格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三是做品牌要有话题性。
2.过去我们是如何建立品牌的:一是“占领心智”,即拼命打广告,分众传媒是这个时代的代表,适用于新品类,例如pdd(与上面的一是对应的)。二是炫耀,使用大logo,证明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对应第1点中的二。三是只为满足自己,典型的代表是无印良品,弱化品牌的形象,只强调产品本身。四是精神需求,强调产品的精神属性和文化属性,强调期待和精神上的依赖。可能会有五,即自我实现与满足的需求。
3.回归原点做品牌,即回归产品本身。产品本身要好到足够有辨识度,所谓的辨识度,即与同类型的产品或者服务相比,要好出一大截,而不是所谓的简单的差异性。辨识度的内涵很多,比如可靠、准时这些。
4.做品牌的两个主张:一是愿景不是广告标语,用户只关心产品能带来什么;二是不说大话,只要告知用户我可以带来什么。情绪的力量很大,做品牌要让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反应。
5.口碑是最好的传播。如何做好口碑,一是产品足够好,即产品有辨识度,即使我们一开始初速度很慢,但“加速度”很快。二是管理用户的预期,降低用户的预期。注意用户的反馈体验。
6. 建立品牌,要以真诚的态度,真诚面对用户,真诚的做到最好。出现问题时,最好告诉用户真相。品牌之道是要持续保持真诚,但大部分人没有耐心去持续做,大部分只是看到了品牌背后带来的红利。比如,最近很多企业爆出来造假,即不够真诚,白酒塑化剂、三鹿奶粉事件等,都是拥有了品牌的企业开始作恶。
关于流量
1. 互联网时代的六种流量形态,一是PC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的展示广告;二是PC互联网时代的搜索流量;三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分发,如Appstore和GooglePlay;四是社交流量,如微信;五是信息流,如今日头条;六是电商的流量,全在阿里系。
2. 总得来说,流量越来越稀缺,因为供给少,但需求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必然导致成本的上升,收益的下降。
3.判断流量价值的一个参考公式,流量价值=DAU*时长*交易系数。产品需求的强弱,决定了购买流量的成本。需求越强,越普遍,流量成本就越低,反正则越高。用大众、高频、低价的产品去获取流量,甚至可以购买流量。比如,宜家的1元冰淇淋、便宜的家居,有些看上去肯定亏本的收益,其实是为了获取流量。
4.产品核心功能决定了流量的二次分发,二次分发一定要和产品核心功能相一致,不能影响到产品本身的价值体现。张小龙在微信商业化变现上之所以保守,是怕影响到其核心的社交功能。
5. 后流量时代,流量运营的三个观点。一是产品即流量,流量红利几乎没有了,未来要回归产品本身。二是从流量回归品牌,强调品牌、内容甚至文化气质,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猫王收音机。三是从线上回归线下,共享单车即是如此。中国服务业的在在线化率还比较低,比如景区、菜场、学校、机场等线下场景,都是很重的线下场景。
6.关于流量的衍生思考,为什么巨头都在做小程序。掌握流量分发的就那些巨头,因此,APP的流量获取很难,而依赖巨头的流量分发,可以轻易达到流量的获取。成功案例如拼多多对于微信流量的利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