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去大叔家里,大叔说我中文系毕业的应该有些文艺范,我听了一开始有些恍恍惚惚,后来明白过来——十八世纪开始法国巴黎出现的沙龙一类的聚会。
参加沙龙的这些人他们之间谈话就应该有浓厚的文艺范,可我周围没有这种氛围,另外,人们之间的谈话也不可能“之乎者也”的掉书袋。
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文艺分为大众文艺和经典文艺(或叫它“学院派”),我认为叫它“学院派”更为贴切。从古至今文艺就自然而然的分为大众化和小众化两种。
我们今天奉为经典的《诗经》,当时却是大众化的民歌。这就构成一个怪现象——古代某个时期,当时的大众化的文艺,在后代却成为经典。
例如唐代的“传奇”,发轫了后世的小说,还是唐代的词,在宋代大行其道——当然我们也奉其为圭臬……
这种大众化和小众化相互转换,而真正的小众化还是深藏不露,或是很多人敬而远之——例如大雅小雅……
特别是太祖爷的“二为”方针的提出,我们似乎只看到大众化的文艺,没有了学院派的文艺。“下里巴人”大行其道,“阳春白雪”不见踪影。
实际上“阳春白雪”从未消失,只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它既然是小众化,大多数人看不到他很正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