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碧波聊完天后,升起了我很多愤怒,那是一种只被只言片语就可以激怒的愤怒,一种不需要任何辩解显而易见的愤怒,一种鞭辟入里直达真相的愤怒。对于人格贬损的愤怒一直燃烧到今天,直到早上和小黑和婶聊天,她们轻而易举的化解了我的愤怒,还各自顺带的送给我一些珍宝。
“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我为人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我为人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如果我们这些后来者与周国平有遥远的相似性,那应该就是对他沉淀过美好品质的共鸣:善良、丰富、高贵。
我周围有最善良的人,她像大浪淘沙里如黄金般珍贵的明珠,总是能一语中的只看最关键的品质。如果世界横行需要很多很多品质,每一个品质可以先后排序,她的排序永远是最本质的先后,从来不混淆,她帮我涤清污浊,我很幸运。
我周围到处都是丰富的朋友,可爱的是我自己也是。“如果有多的天赋和精力,我们不妨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快的总会过去。广州最近的天气总是风雨交加,时常去和回舞蹈室都会赶上暴雨,但这一点儿都不会激荡涟漪,带好防护,欣然感受15分钟雨滴降落,这是17岁的回忆。舞蹈室的喜好也永远紧跟潮流,审美都是95、00后的蔡徐坤和GD。的确,如果生命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想把她浪费在这些美好而无用的时光里。
高贵是我和我的朋友们这一生都要修炼的品质。我更其然。“不要去吸引不好的人,要有明辨的眼睛。”识人的第一步,永远是品质,哪怕优秀到巅峰,有着鄙陋的灵魂和精致的利己,也是要赶紧躲开的。
一会儿TAO教授帮我用学者的角度升华答辩稿,早点弄完也可以早点回家看烦烦,昨天一天没和他交流会很遗憾,今天一定要在他睡觉之前回家,跟他玩会晚一点和同学调试答辩设备,重新开始充满期待,愤怒的时光总是可以过得很快。
“事实上对每件事和每个人的态度,取决于自己赋予的价值和意义。意义不同,态度不同。”成人和孩子赋予暴雨的态度会有很大的差别。孙平老师感慨最近美国的surreal,讲了一个洛杉矶强风警报下和Norman和Cathy互动“现实危险”的故事,解释其实“现实危险”是父母和孩子互动的结果,它有建构的色彩。现实和危险确实在那里,但面对它们的态度和情绪,却是由父母来帮助孩子过滤的。
1. 妈妈平静而中立地邀请可遇去理解大风和它的效应的时候,可遇是好奇且放松的;
2. 妈妈被我掌握的信息稍微地吓到,然后说连爸爸都害怕的时候,可遇是发抖的;
3. 当我很快用可遇最喜欢的动漫来驱散空气中的恐惧,而妈妈也搞笑地配合的时候,可遇开心得甚至注意不到窗外65miles每小时,吹得一切叮当作响的强风...他欢喜且安心地睡着了。
当我们成功地帮助孩子缓冲了现实危险以后,危险自己也就度过了。客观现实中的危险,其实可以被父母极大地形塑和缓冲。为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道过滤器,我们要建立起过滤现实的强大功能。
“原来对任何一个年幼的孩子而言,所谓的“现实”,甚至“危险”,其实无一不是通过父母情绪和行为过滤得来的。这样也帮助我去认识和感受我的一个个来访者,和每个独属于他们的“现实感”“危机感”——知道这些并非全然的客观现实,而是经历过客观现实+早年照顾者情绪缓冲(或者恶化)= 的混合结果。
烦烦已经经过三次超大暴雨,前两次我和奶奶一起带着他,第一次他在动物园的骤风疾雨里安静的睡大觉,第二次他在湿地的凉亭里蹲着玩水,我还顺带教会他打惊雷要张开嘴巴“啊啊啊”就不伤到耳膜;第三次我走不开不在身边,他真的被暴雨淋湿了然后跟我说有点怕,我当时抱了抱他说奶奶在没关系的哦,现在想来第三次应该还可以安抚得更温和点,让他觉得淋雨也是有趣的,毕竟他妈妈就把淋雨当成很好玩的事,妈妈的态度可以帮到烦烦过滤现实危险留在心理的恐惧。
孙老师说学龄前的儿童,父母关系的质量,就是其“世界”安全之程度。这一点打了折扣我很抱歉,但这个问题有解,孙老师紧跟后一句话“来自社会文化的压力要首先压垮父母,才能影响到学龄前儿童。”小到一场暴雨,大到时代变迁和父母关系的破裂,不压垮父母,父母眼中的现实是轻松和自在的,孩子就不会背负上枷锁。这点的确很考验我,我只剩下最后的愤怒没有化解,但我知道交给时间,一定会过去的。
最近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感受特别深刻,一本好的被验证过的育儿经典,无外乎那几个看似最不起作用且无法在短时间内帮助家长获得虚荣功利的品质。越发发现对孩子和对自己一样,坚守关键的品质,不让社会文化的压力压垮自己,就不会压垮孩子。自己不变成祥林嫂,就不用担心会养出喋喋不休又功利浅见的孩子。一切都有解,没有无解的生活。
我会好好写这本书的书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