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剧
火山
收到疫情的消息,只能呆在家里,打开了久违的电视屏幕——自从有了互联网,已经逐渐减少在电视机前的时间,最主要网络中也可以看相应的直播。

本来是想报装电视有线网络的,后来说没有协调好,就找了电信的江埔分部。他们来得好快,第二天就有师傅来电话告知安装,那时还在上班,只好委托居住在105国道对面的弟弟来看看。在弄懂怎么操作搜索喜欢的片子时,趁着寒假不能外出就打开了“纪录片”频道;翻阅过程中,发现有《西南联大》,不免惊喜地反复看了三遍。

这纪录片有我喜欢的数位前人,哪怕他们免不了有其他的缺点——朱自清、沈从文、汪曾祺等。前些日子,有人说我的文章有“沈从文”的风貌,也有人说有“汪曾祺”的笔迹;其实除了朱自清,我还另外喜欢郁达夫、法布尔,至今法布尔的《昆虫记》在学生们的阅读范畴内,真正喜欢的估计得喜欢大自然玩的孩子才如此;大学期间阅读过一本散文集《自然的旋律》,里面的曼妙、娓娓道来,似乎没有情感,但是骨子里却是饱含深情的,听说这种深情只有同频道者才可明白。

西南联大师者云集,为后来的新中国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库;看到金岳霖躲避日本战机轰炸时,依然带着公文包携其手稿,此等学术专注者现世还有多少?纵使他与林徽因种种故事,唯独对他的哲学观点注意聚焦。人到不惑,心没以前浮躁,反而喜欢捧起系列哲学著作再次咀嚼。点滴由心,姑且漂萍,那种武侠的“迎风柳步”,像找到“桃花源”般的阔然开朗。听说太阳底下没有多少新鲜事,或许是的古老的病毒实行适度的变异,根据人的习性前行突发,引起了一池汤锅翻滚。怪不得阅读经典,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新翻译者,各种解读,延伸忘源,而失去了张扬的深度持行。

吹哨者李文亮悄然淡去,亮灯者持续接力,这是如何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事实而又不违法,是多么的难,度的拿捏在乎于哪种精神的勃发?公心公行才可解人类的自私之读,在大政策流的召唤下,所有具体的个体都是无力的,叠加的无数潮流才会汇聚成河、成江、成深海。唯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时代的人民荟聚于互联网新潮中,二十年沧桑再焕,再二十年深度前行。

相信时代潮也是信息潮,不只是潮涌珠江,气魄超越九霄,而是互联网叠加的进化“脑”,已经在起作用。影视、新闻,无不是心的投影、民生的反馈。在时间大幕的徐徐开动,那点小心思小行为,能算得了啥?

煲一煲剧,老火靓汤,淬炼中的“金睛火眼”,才会把“担当者”放在公共的关键处,让其发挥作用,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桥梁”。不是因某事而哭泣,不是因某人而埋情,公心公行会铸就人类的“公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