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的文章是一篇案例:
【一般资料】某男,教授,50岁,于1935年10月8日9:00-10:50AM在学生陪同下咨询。
【案情介绍】因来访者进入咨询室后一言不发,以下信息根据学生的叙说整理。
我老师姓黄名侃,祖籍湖北省蕲春县,生于成都。曾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任教授。人称“国学大师”,“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黄老师专攻《说文解字》,课堂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讲,一不带原书,二不带讲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学生们对其引用的经典论据,下课以后去找书翻检对照,居然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啧啧称羡。同学们说,听黄先生的课,百听不厌,常听常新。
黄老师读书,常常是一卷一卷地详加圈点,绝不跳脱。他将读书时只随便翻翻、点读数篇辄止者称作“杀书头”,很不以为然。因此,被认为是可爱可敬的“书痴”。
除读书之规矩,黄老师在治学上还告诫学生不要轻易在报刊上发表文字,一则学力不充分,一则意见不成熟,徒然灾梨祸枣,遗人笑柄,于己无益,于世有损。他更是以身作则,“坐穿冷板凳”,50岁前不著书,自认从知天命之年始,方是学术研究的收获季。在他看来,学人写文章,一方面要立说,另一方面,或许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藏拙。毕竟任何知识体系都不会尽善尽美,人文研究更需长时间的潜心磨练,方有可能得出些许真知灼见,这往往比的是慢功夫,谁坐得下,耐住寂寞,谁才有可能攀上学术高峰。因此,每出一言,每撰一文,必须慎之又慎,因为若是轻下结论,暴露自己学问不扎实之事小,而误导后辈学子盲从之事大。
正是因为黄老师在学术上颇有成就又慎于著述,他的老师——我的师公——章太炎先生曾告诫:“人轻著书,妄也;子重著书,吝也。妄,不智;吝,不仁。”但是黄老师终不肯轻应师命而为,逊之以“年五十,当著纸笔矣”。
今年3月23日是黄老师的50岁生日,师公送他一副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
黄绢初裁好著书。不料,黄老师接到联语后,见其中含“绝”“命”二字,就心中大为不快,以为是不祥之兆。近来终日喝酒,郁郁寡欢,似有轻生念头。
因此而求助于心理咨询。
根据上述资料,完成案例想像“记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来访者:黄某,男,50岁,大学教授,身高一米七左右,体态偏瘦,无重大疾病史。性情放荡不羁,爱酒好色,脾气古怪。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2,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祖籍湖北省蕲春县,生于成都。曾留学日本,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上学时成绩优异,曾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任教授。黄老师读书,常常是一卷一卷地详加圈点,绝不跳脱。声称50岁前不著书,自认从知天命之年始,方是学术研究的收获季。在他看来,学人写文章,一方面要立说,另一方面,或许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藏拙。毕竟任何知识体系都不会尽善尽美,人文研究更需长时间的潜心磨练,方有可能得出些许真知灼见,这往往比的是慢功夫,谁坐得下,耐住寂寞,谁才有可能攀上学术高峰,因此,每出一言,每撰一文,慎之又慎。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因来访者进入咨询室后一言不发,以下信息根据学生的叙说整理。)
(一)主诉:情绪低落,终日郁郁寡欢,工作效率下降,经常酗酒,持续时间近半个月。
(二)学生陈述:
自幼好学,勤于学问,又经名师指点,专攻《说文解字》,在国学领域造诣颇深,人称“国学大师”,“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是学术泰斗,把著书立说当作神圣使命。生日之际,师公的对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让他顿生感慨,想那“韦编三绝”的孔子,一生颠沛流离,纵然是徳冠天下,名满九州,自己的主张无人采纳,也不过是潦倒一生郁郁而终。何况自己生逢乱世,著不著书都难逃既定的命运。旷世奇才绝于此,天命难违复何求?越想越觉得人生没意思,学生们也感觉到老师的问题挺严重,希望得到心理方面的帮助。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穿着随意,略显邋遢,从进门起,或低头不语,或凝视窗外,一言不发,似有所思。对咨询师的问候置之不理,拒绝回答所有的问题。从和学生的互动来看,学生让他坐下就坐下,让他走就走,我递了杯水过去,他没有接,看了我一眼又把目光移开,可见有一定的自知力。但是没有有求治愿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二)学生介绍情况
老师治学严谨,生活随性不拘小节。课堂上更是侃侃而谈旁征博引。自从生日那天看了师公的对联,就变得郁郁寡欢,情绪低落,话也很少说了。有时候躲在房间里苦思冥想,或者对着窗外自斟自饮,长吁短叹,有学生听到他自言自语“人生无趣,去日苦多……”似有轻生之意。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
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有抑郁倾向
(二)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没有求治愿望,也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对照神经症鉴别诊断标准,该来访者表现出内心的焦虑、痛苦、兴趣减退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来访者的心理皆因相对的现实因素所激发,但程度比较严重,且不主动求治,对逻辑思维有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不到2个月。因此不排除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3、对照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标准,来访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因素有关,但已严重影响社会功能,虽持续时间不到2个月,但不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是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虽无主动求治的行为,未见逻辑思维的混乱及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神经症相鉴别:抑郁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有心情低落伴随尖锐持久的心理冲突,持久的痛苦,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持续时间长。来访者具备以上特点,且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已经泛化,虽持续时间短,但不排除抑郁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而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严重,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虽持续时间也较短,但不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病因分析
(一)生物原因:来访者发育正常,躯体医学检查正常,无器质性躯体疾病。50岁,正处于中年到老年的过渡期,身体各器官功能开始衰退,心理状况也容易起伏波动,长期饮酒对身体状况也有很大影响。。
(二)心理因素
1、认知失调:对“绝命”二字反应过于敏感,认为是不祥之兆。
2、性格因素:性情放荡不羁,贪酒好色,对著书立说又看得无比神圣,一方面怕死,一方面后半生著书的压力很大。
(三)社会因素
(1)社会压力大:师出名门,获誉良多,造成了一种一定要彪炳清史,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氛围,由于社会期望值太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求助者感到被压得透不过气,因此借酒消愁。
(2)相关事件:师公的对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给了敏感的他一个不良的心理暗示。一方面怕死,另一方面死了就不用著书了。剧烈的心理冲突使得他郁郁寡欢,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3、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亲人不在身边,老师不得相见,学生无人能懂。虽然无数人仰慕他的学问,只可惜曲高和寡,来访者与人交流较少,缺乏有效的帮助指导。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由于来访者不曾求助,另外其问题的解决在我等能力范围之外,故不予咨询,及时转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