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个说法叫“西方经济学”,在我看来这就如同把现代医学称为“西医”一样。经济学的确不是一个天下一统的理论,但是现代经济学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是有共识的。
最大的共识就是市场。经济学家非常相信市场的作用,而外行总是猜测也许还有比市场更好的办法。那是不是说这些经济学家都被西方那一套给洗脑了呢?如此相信市场是不是一种执念呢?是不是盲目的信仰呢?
这一讲我们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看看为什么非得靠市场。我们不能单纯说“市场就是好”,要知道世界上的确有一些看起来比市场更美好的分工协作方式。
1.国家不是家庭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大同社会的梦想。我们希望所有人各尽所能、充分自由,一起为集体贡献力量,而不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个梦想并不是空想,其实它符合人的本性。
家庭内部就是个大同社会。在家里我们一向都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根本不计较什么谁挣钱多谁不挣钱。
再比如说,一群人组织好了去野外露营,也能搞成一个温暖的社区。有的人负责扎营,有的人负责收集木柴,有的人负责做饭。大家共同完成这些工作,不讲什么职务高低,也不计较谁干多干少,每个人都获得了充分的贡献感。
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友好协作的社区,大家不论金钱,一起建设美好家园呢?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大大低估了经济分工的复杂度。
哲学家G.A.科汉(G.A. Cohen)解释了为什么露营活动不能代表真实经济生活 [1]。首先露营是只出去玩一两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是很低的,吃个饭、搞搞游戏就可以了,并不复杂。第二,参与活动的人很少,分工很简单。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去露营带的食物、帐篷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 —— 你不必在露营活动中生产这些复杂的东西,它们是外面那个复杂经济体的产物!
克林说,复杂的经济体想要运行,要安排复杂的分工,只能靠两个办法:一是价格系统,也就是市场;二是指令,也就是计划。
复杂经济体这个说法能让人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管理家庭一样管理国家和公司。但是国家和公司为什么还有区别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一个国家当做一个大公司去运营呢?
现代社会通常的做法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分工由市场决定,个人在公司内部的分工由指令决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2.国家不是公司
我听说中国有个互联网大佬提出一个观点,说以前搞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信息不足,那么现在我们既然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是不是就可以实行真正的计划经济。这个观点不能算离谱,有的经济学课程也说,那些想要搞计划经济的人是受到物理学成功的鼓舞,天真地想要去预测经济。
但计划经济并不是一个关于预测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控制的故事。
事实上,美国和英国都实行过计划经济,而且运行的很不错 —— 那就是二战时期的战时管制经济。各种关键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得听政府的命令,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一定能卖得出去,每个人都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计划经济真的把国家变成了一台机器,而且效率非常高。结果战后,就有人留恋那个制度,说既然计划经济运行得很好,我们为什么还要回到市场经济呢?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约翰·加尔布雷思(John Galbraith)曾经参加过美国政府价格管制工作,他在1967年出了一本书叫《新工业国家》,鼓吹计划经济。他的理由很有力,但他可不是羡慕物理学家。
加尔布雷思认为,这个时代的美国企业已经是庞然大物,大企业要生产什么东西必须形成规模效应才有好处。要做好这样的大事,企业必须在时间和资本上有一个稳定的投入,不能朝令夕改!可是市场经济里商品的价格变来变去,让企业简直无所适从。那么让政府管制一下,这不是更有效率吗?
你是不是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人本质上其实不喜欢不确定性,我们想要稳定!十九世纪以来的进步主义知识分子 —— 也就是平克在《当下的启蒙》那本书中鼓吹的那些进步主义者 —— 一直就主张政府应该对经济做些什么。让政府发挥领导作用,全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降低成本,取消竞争带来的消耗,这有啥不好呢?
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计划经济虽然在战时很好使,但是是不可长期持续的。不但苏联失败了,连六十年代美国那些称霸一时的大公司也都不行了。
计划经济为什么不可持续呢?克林在书中列举了指令经济的三个毛病。
第一个毛病是信息的问题。战争年代的需求好说,军方明确知道需要多少艘战舰和坦克,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看看生产一架坦克和一艘战列舰分别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时间,就可以做个数学优化安排生产,效率能达到最高。
但是和平年代就不行了。老百姓到底需要喜欢什么商品,不用市场价格你是无法知道的。咱们假设政府对玉米和面粉实行凭票供给制。你给人多发一张玉米劵,人肯定高兴;你给人多发一张面粉券,人也高兴,他不可能不要 —— 可是如果你收到的信息是老百姓什么都要,你怎么知道他们*更*喜欢什么呢?
同样道理,工人也没有办法让政府知道他擅长什么。大数据再厉害,也不可能分配J.K.罗琳这样一个业余作者去写小说,还计划把她的小说印刷几百万册。
是价格提供了市场供求信息。公司无需琢磨老百姓喜欢什么,工人无需由政府安排工作,市场上什么赚钱就干什么,什么人会赚钱就让什么人干。
指令经济的第二个毛病是激励问题。如果没有市场竞争,人们就会寻找系统的漏洞,想方设法偷懒。只要是指令经济就会有漏洞,但这个漏洞在公司这个尺度上是容易弥补的。不能发现哪个员工在偷懒的老板会被撤职。不撤掉这样的老板的公司会被淘汰。
市场的这些好处,哈耶克早在1945年就说明白了,但是我们完全能想象到为什么当时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不听哈耶克的。战争刚刚结束什么都短缺,连工厂都没几家,那就根本没必要仔细研究消费者喜欢什么,反正你不管生产什么都有人要。政府也不会很担心激励问题,对全国人民进行思想教育,大家都是伟大祖国的建设者,这不比单纯为了钱工作好吗?
真正的问题在于怎么让经济持续发展。克林说的计划经济的第三个毛病,是哈耶克当年也没有足够重视的 —— 这是一个21世纪才开始流行的新概念,叫“破坏性创新”,也叫颠覆式创新。
人的本性,其实是不爱创新的。我们更愿意按照旧习惯做事。在现有的生产体系之下,我们公司的地位已经很高,我们稳稳当当日子就过得很不错,那我折腾什么?如果发明一个新软件能让某些公司的工作效率提高一倍,那老员工怎么办?别的工厂倒闭了怎么办?这不是扰乱经济秩序吗?
创新意味着冒险,创新意味着破坏。现在我们整天说什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是你不准备冒险,不愿意淘汰老企业,你就只是叶公好龙而已。
从创新的角度来说,计划经济的本质,是维护现有利益集团、不让新势力崛起的管控体制。美国战后几十年经济增长良好,但是美国当初那些大企业已经被淘汰了。这就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始终在创新的国家。
3.公司不是市场
好,那既然市场这么好,我们自然就会想,能不能在公司和家庭内部也搞市场呢?
比如说,孩子洗碗得到多少钱、写作业得多少钱。一个公司可以开展各个部门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的竞争,这行不行?这么做通常也不好。
我们知道经济学家科斯对此的答案是公司内部搞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克林的说法是,公司和市场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任务的价值是不是可见的。如果我们公司明确知道你的这个任务值多少钱,那就没必要把你变成我们公司的雇员,直接把任务外包给你是最好的办法。
公司内部往往是一个团队一起来做一件事情,价值是配合出来的,你很难评估每个人带来的效益有多大。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作用就不大了,最好用指令分配任务。
*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市场的确是现代经济学家的最大共识,但是这可不是说经济学家就执着地想要用市场解决所有问题。以我之见,用什么方法给人分配分工,是由经济体的“规模(scale)”决定的。大和小不一样。
如果是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十来个人的小团体,那你完全可以搞成温暖的小社区。大家各尽所能自由协作,不用谈钱也不用谁命令谁。但是你这样只能有简单的合作。
如果是一个公司,那么指令模式是最方便的。有中央计划,有上下级关系,由领导来分配任务。
如果是一个国家,在战争年代或者百废待兴的极端条件下,计划经济可以有很高的效率。但是要想让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想有破坏性创新,就必须采用市场制度。
所以你看这里哪有什么“理念”、什么“意识形态”、什么执着?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复杂度的局面采用不同的策略。
事实上,世界上并没有哪个国家实行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者纯粹的指令经济,都是不同程度的混合。美国政府也在通过监管和法规干预市场,那这种做法好吗?咱们前三讲说的都是基本常识,后面要讲的才是克林这本书的关键。
最后,以我之见,关于经济学,如果你只记住一句话,那就是“人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而关于宏观经济学,如果你只记住一句话,那就是“国家不是家庭”。第一句话提醒你思考机制,第二句话提醒你思考规模和复杂度。有了这两个思考,你就不会犯大糊涂。
参考文献
[1] G. A. Cohen, Why Not Socialism? 20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