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我们读了很多书,但真正掌握阅读技巧的人并不多。比如我,通常读了很多书却记不住多少内容,所以这只是一种低效的阅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本书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认为市面上充斥的大大小小的速读课程其实并不高级,充其量仍旧属于基础阅读阶段。
所谓的基础阅读阶段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阅读准备阶段(出生—六七岁),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前阶段。此阶段,孩子的视力与听力已经发育妥当。也有了一定认知能力,对外在世界有了观察并产生了联接。
私以为,当我们的孩子处于这一阶段时,一定要多带他们接触大自然,加强孩子之间或与成年人之间的沟通,提高认知水平。当认知到达一定水平之时,就可以加入书籍阅读,这一阶段应该还是以图为主。孩子通过生活中构建的认知与图文产生了互动,则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我们通常所说的绘本,就是此阶段最好的读物。我在家和孩子一起的亲子阅读也就是作者所说的辅助型阅读。
第二阶段:学会阅读简单读物(大约小学一年级),孩子已经懂得符号的意义。
不过,在我看来此阶段孩子的阅读仍旧是一个过渡期。虽然孩子开始慢慢理解抽象的符号,比如数字和文字,但是仍需要借助图片。这就很好理解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中,小学一年级要求看图说话,看图识字,最高级别的要求是看图写作文。
近几年,绘本阅读势头正盛,一些出版者和阅读推广者的介绍,“桥梁书”的概念也逐渐兴起。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桥梁书”是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一种图书类型,优秀的“桥梁书”具有针对儿童不同阅读水平的显著指向性。
在我看来,此阶段也最适合阅读桥梁书。两个月前去本市的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参观,路过一年级教室门口,看到绘本架上放了满满当当的图书,其中有风靡全球的《神奇校车桥梁版》,孩子们在中午的社团课也有专门的阅读课程。现在想来,这所学校所推崇的阅读教育算是比较合理的。
第三阶段:快速建立词汇能力,联系上下文(大约小学四年级),此阶段可因好玩或扩大视野而阅读。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小学中年级开始老师开始训练写记叙类的作文,比如《第一次远足》、《难忘的一天》、《春游》等。同时,词汇量逐渐增大,诸如兴高采烈、活蹦乱跳、生机勃勃等四次词语也能运用到作文中。当然这时也可以开始自己阅读一本书,大概每个孩子读得最多的就是作文书吧。
三年级的暑假我生吞活剥地读完了邻居借给我的《西游记》,很多字词不认识,但是丝毫不影响阅读体验。我可以借助电视剧的画面以及联系上下文,仍旧可以感受到故事的情节生动离奇,照样可以读得津津有味。当时家中藏书并不多,我贪婪地偷看了父亲的几本从旧书摊中买的旧杂志《山海经》和《民间故事》,其中也不乏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捂脸)。
因此,在这个阶段不管因好玩或扩大视野而言,可以大量阅读不同的书籍。当然现在图书市场鱼龙混杂,作为家长也可以适当把把关,或者一起阅读同一本书谈谈感受也是不错的方式。
不过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告诉我,大量泛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辨别取舍的路途,哪怕接触了一点不太好的书也不至于误入歧途,就像当年我偷读老爸旧书摊买来的盗版的《民间故事》,错字连篇,甚至也不乏男盗女娼的故事情节。但是我大量读书,读不同类型的经典小说、名家散文,甚至是高年级的文科教科书,最后自然会自动判断与取舍,形成良好的三观。
第四个阶段:精练和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小学或初中毕业)学会同一主题,提炼不同的观点。
这一阶段也是基础阅读中最难达到的目标。有些人虽然初中毕业了,但是仍处于第三阶段,甚至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阅读者要学会提炼观点还要学会比较。以作文分析课为例,当年老师会把不同同学同样标题的命题作文的范例下发给我们,然后让我们逐篇分析。一篇好作文的构成要素很多,比如语句通顺,错别字少这是最基本的,还需要中心思想明确,如果文采斐然,通篇中有大量的排比比喻则更好了。在这些要素中,恐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则是最难的,也是学生分析中所最会忽略的。大多数学生包括我认为分数高的就是文采最佳的,字句都不通顺肯定是最烂的。但是当年的我,包括有些语文老师的确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要素,中心思想或者说观点,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很多年后,念了文科读了大学,上了大量哲学,历史课程之后,才更加认识到提炼观点的重要性,考量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不是非对既错,要从不同史料中提炼观点。
再回到阅读的话题,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散文《桨声灯里的秦淮河》,同样的标题,有两位大家都曾写过,他们分别是朱自清和俞平伯。
散文,行散则神不散。散文同样传递了作者的观点。同样的秦淮河,古人在感慨“烟笼寒月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而两位民国大家在五四风潮之后,同样借景抒情,抒发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惆怅之感,但不同的是朱自清的文中透露出作者的主观执着与矛盾;而俞平柏则有透露出超自然物外的洒脱感。
所以说,哪怕是基础阅读,很多人也不一定能达到第四阶段。
本书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认为人们达不到第四阶段的阅读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二、智能的影响(比如双亲是文盲)。
第三、个人的各种问题(比如对“体制”的反抗)。
但是在这些原因中,作者又特别指出“过分强调阅读的准备阶段,过度注重教导孩子初步阅读的方法,往往意味着其他更高层次的阅读可能遭受忽视。”
作者提出的这些原因,是基于美国社会考量的,但是同样适用于中国的阅读者。而基础阅读的训练是从学前阶段到初中都贯穿始终,不仅是学校教育所要倡导的,家庭教育也兼具了同样的使命。
不过在孩子阅读指导过程中,可以不按严格的流程实施,在阅读准备阶段进行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就同一主题提炼观点。比如,孩子在五岁的时候开始对海洋生物产生了兴趣,我们同样可以让孩子阅读有关海洋生物主题的绘本,然后指导他们寻找出不同的物种,比如,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只有如此,孩子的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也许,我们当中处于基础阅读的人不在少数,或者也未到达基础阅读的第四阶段。有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如何阅读一本书》 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算是对自己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注:本文只写到“基础阅读”部分,下次更新“检视阅读”。希望每天的阅读能带来自我小小的提升。
下次更新《阅读的第二层次:如何进行检视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