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恕对上帝的敏感充分体现在日常的敬拜生活中,他把操练与神同在视为生活的重中之重。”
----《陶恕传》
最近看到朋友写的一篇见证,在人生非常不起眼的事情上,看到上帝的带领。对于很多不信主的人,可能不以为然。
我们喜欢的见证,是在一个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神如何出手相助,解决我们人生面临的大问题。这证明“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实际上,在日常琐碎生活当中见证与神同行,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日常的小事我们依靠自己就可以搞定。
或者我们倾向于认为神只需要解决我们的大问题。好像我们解决不了的事情,才属于神的领域。
对于神解决我们的大问题,当然值得我们感恩。圣经充满这样的神迹奇事。
然而当一个人病得医治,工作得到解决,学业得以完成,如果忽略在这之后和神更加亲密,倾听神的声音,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感恩之心不久就消失殆尽。
耶稣曾经同时间医治了十个大麻风病人。其中却只有一个回来感谢耶稣。
人生的大动荡容易让我们铭记在心。但我们的日常,并不是完全由这些大事组成的。平淡的日子才是组成我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
这也许是基督徒经常感叹软弱的地方。其实不是我们软弱,而是我们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漠视神。我们的困境在于,我们不把神当做全部生命的神,神只是我们生命某个节骨点的神。
对于这些人,与神同行,就是每到一个十字路口,祈求神在那里。而漫长的路途中,见不到神。这些人的一生,体验的不过是几个路口的转折而已。
诗篇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但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忽略神,我们可能会感慨,“耶和华是我悬崖边的牧者,我必不至掉下去”。
这样的人,只有悬崖边属于神。青草地,溪水边,好像就是自己的领域,而非神的领域。
圣经出埃及记记载以色列民族在埃及作奴隶四百年,终于在摩西的带领下,过红海,离开埃及,前往上帝的应许之地。这段历史充满各种各样的大事件:上帝在荆棘树中的显现,十个匪夷所思的灾害,红海竟被分开,摩西领受十诫时西奈山上的电闪雷鸣等等,然而在这一切平静下来之后,出埃及的最后一句话是“日间,耶和华的云彩是在帐幕以上。夜间,云中有火,在以色列全家的眼前,在他们所行的路上,都是这样。”
我们需要每日夜与神同行,看见神如何带领我们,即使在我们最平安稳妥的时候,在最平淡的日子里。
以色列民族如何回应的呢?他们除了每周一天守安息日,还有一个最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就是在代表人来到神面前的祭坛那里,“坛上的火要在其上常常烧着,不可熄灭。祭司要每日早晨在上面烧柴,并要把燔祭摆在坛上,在其上烧平安祭牲的脂油。在坛上必有常常烧着的火,不可熄灭。”
这是一个基督徒作为“君尊的祭司”,他内心世界的美好写照。
现今世俗时代,无神论的环境使得我们的有意无意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凡事靠自己,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就像一个原生家庭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这样的原生社会也会影响基督徒的信仰习惯。我们习惯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习惯了靠自己解决日常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听天由命。对于很多信主的人而言,上帝更像一个看不见的保险公司,圣经好像保险条款。我们每周固定参加礼拜学习这些保险条款,按照一定模式向神献上我们的“赞美保险金”,祈祷神在我们焦虑的事情上可以完成“赐我们平安喜乐”的承诺。
有些人为了得到更好的保险,更加勤奋读经祷告,而有些人发现他心目中的神似乎没有实现承诺,干脆放弃投保。退出教会。前者的代表是法利赛人。后者的代表是犹大。
更严重的情况,有些人自以为拥有了这样的保险,更加放心大胆的在平日为所欲为。我曾经这一派的代表。我想也是教会的一大潮流。
神不是给我们一种人生保障。而是给我们一种人生。
相反,人类当中还有另一派传统,就是宗教传统。他们习惯了宗教生活,每日三叩九拜,念念有词。对此,陶恕如此形容,“据我所知,只有两样东西,你觉得它死了,它却还能活过来——其中一样是乌龟,另一样就是宗教习惯。比方说,许多人多年来一直保持谢饭祷告的习惯,但他们的祷告没有一次出于真心——其实生命早已死去,但习惯还在苟延残喘,不过发出些无谓的呻吟。”
在小事中与神同行。在日常生活中听主的声音。如果有人在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上,看到神,这是我所羡慕的。我也渴望有这样的生活与见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