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四十一.《大象无形》

四十一.《大象无形》

作者: 岳洋芊里 | 来源:发表于2021-07-29 22:44 被阅读0次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之所以能博大精深,主要是靠着“士”字。

    老子当年把士分成三等,叫作上士、中士、下士。为什么分成上、中、下呢?因为道很深,不是一般人通通都能够了解的。

    当然你最后可能了解,但是刚开始时,却不能完全了解。比如,小孩生出来他不会说话,慢慢变成会说话;他很多事情都不懂,慢慢就变成懂。

    上士闻道,

    他的反应是

    勤而行之,

    他不会去批评道。我们原来很喜欢讲“论道”,如果读了《道德经》,你就会觉得,原来这个已经不是上士了。

    上等智慧的人,听到道,是跟他的内心相通的,他会非常勤劳,不断地用实践来增强对道的感悟。他不但不会怀疑、不会评论,更不会到处讲给人家听。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就很喜欢评论:这是有道理的;这个文字是怎么来的;这个以前是怎么说的;谁怎么说……扯了一大堆,就证明他似懂非懂。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为什么会大笑呢?因为道所显露出来的,往往和下士所想的刚好相反。这很有意思,大家一定觉得,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答案就是根据老子所讲的来的,听起来也蛮可笑,就是“当然是这个样子”。

    不笑,不足以为道。

    什么叫道,原来是这么玄,这么不实在的。我吃饭都来不及了,还听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老子分析完这三种现象以后,告诉我们:

    故建言有之。

    “建言”就是古人的言论,从古到今所流传下来的那些言论,我们今天把它叫作成语、典故。

    从这句话我们就知道《道德经》也不完全是老子的创建。孔子说:“我述而不作。”他讲的是真话,他没有创建。老子也只是把前人所讲的话集结起来,他也没有创建。

    那你为什么要创建?真理,在没有天地以前就存在。老子和孔子一样,都是集大成者。

    一个人能够集大成,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每个人只是小有所成,但往往小有所成的人才会沾沾自喜。

    这和“下士闻道,大笑之”是一模一样的。

    老子所引述的,古人所说的话有这些: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这些话有的我们听起来很熟,但是更多的,我们听起来怪怪的。

    “明道若昧”,

    “若”是好像的样子,真正光明的大道,看起来好像是黯淡无光的。

    在一片黑当中你看到一个亮点,会感到很亮。萤火虫那么小,你感觉很亮,就是当时周围很黑。四周很黑暗,稍微做点儿好事,就不得了了。

    换句话说,如果背景很亮的时候,人再亮也不过如此。这个在现实当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得到。其实你猛然间听到这个觉得很奇怪,这就证明我们的认知很多时候是相反的。

    “进道若退”,

    前进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越来越退步的。你刚才是什么都不懂,现在懂了,你说我进步好快啊。

    你现在考四十分,再要考到六十分,你就觉得越来越难了,六十分要考到八十分,那简直是没办法了。

    你越前进得快,就越觉得自己在退步。

    “夷道若纇”,

    崎岖不平是夷,平坦大道是纇。平坦的大道好像很崎岖,走得很吃力。

    “上德若谷”,

    高尚的品德,好像低洼的深谷一样。

    “大白若辱”。

    “大白”的意思是说,你的功劳很大;“若辱”,好像耻辱一样。大家看郭子仪,他很会打仗,但他每次战胜回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辞职。

    大家都笑他,你回来战功彪炳,马上就要升官了,还辞职。其实在历史上所有的将军里面,只有郭子仪是福禄寿集全的人,因为他懂得《道德经》。

    如果你一打胜仗回来,就神气得很,这样皇帝就不高兴了,他就要提防你了。所以很多对皇朝有帮助的功臣,最后都被杀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了不起。

    郭子仪回来辞职就表示他不想要什么,这是他应该做的事情,皇上不用担心。皇帝真的把他贬了,那就把它当作平常受到的耻辱,很安静地去接受,然后过一阵子又提拔上来。

    “广德若不足”,

    “广”就是广博、广大,你的德性越广大,就永远感觉修养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建德若偷”,

    这句话一听就觉得很奇怪,但是老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立德,最好不要让人知道。因为你想让人家知道,你的动机就不纯正了,而且人家知道以后,就会嫉妒你,就会想办法打击你。

    所以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让人知道的。好像自己是小偷一样,又怎么会宣扬说我最近修养变好了,我读了某些书以后,整个人改变了,那是很奇怪的。

    但是我们世俗人都是这样的,这才是老子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德经》的原因。

    “质真若渝”,

    “质真”就是质朴真实,但是好像很容易改变一样,“渝”就是改变。天真的婴儿,没有主观,没有沉淀,随机应变,每样东西都很自然。就是因为他很质朴,很真实,所以看起来很容易改变,好像没有原则。

    其实他的自然,就是他的原则,顺服自然,没有作为,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说我要怎么样。一旦长大就开始有了。

    “大方无隅”,

    “隅”是角落。像四方桌子,它有四个角落,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这明明是有隅,怎么说是无隅?

    因为桌子小,所以你看得到。如果把桌子延伸到离你比较远的地方,那你一个角都看不到,所以叫大方无隅。

    这样我们就知道,方就是圆,圆就是方,因为方太大了,就跟圆一样了。所以,说这个人很大方,就是他很圆通,说这个人很圆通,就是他很大方。

    “大器免成”,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把它说成大器晚成,因为你的气势太过宏伟,不是一般的小器物一下就能做完,要花很多时间,所以就叫晚成。

    好比你做一个小东西可能两个小时就做完了,但你如果要做一个万里长城,可能很多年都做不完。

    所以一般人都说大器晚成,因为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实际上如果到了道德层次,就根本没有成不成的观念,成又怎么样,不成又怎么样?

    人家说你成,你也不过是成;人家说你没有成,你还是已经成了。不要有这种成不成的观念,这种人比较自在,动机很纯真,我只是一步一步走,做多少算多少,我也不计较,只要有时间我就继续做,终生无虑。

    一旦有了功利心,有了目的心,这个人就很容易走偏。现在很多人晚节不保,就是因为他还是有成的观念。因此,不要有成的观念,不要有早晚的观念,只要活着就准备一路走下去。

    “大音希声”,

    大道的音,近乎无声,你听得很清楚,但是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大象无形”,

    大象太大了,小孩子看不懂象是什么形状,因为他看不到。

    大人看到大道的象,也是近乎无形的,因为你看不到头尾,怎么会有形呢?

    “道隐无名”,

    大道是隐晦无名的,它没有名字,是我们很勉强,才把它叫作道。

    你就不必再问道是什么了,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名字,只是我们很勉强给它名字,你还去问为什么,不如不问,真正从实践当中去醒悟,不是更好吗?

    老子引用这些古代流传下来的话,最后他的结论只有一句:

    夫唯道,善贷且成。

    他说天底下只有道这个东西,是很大方的。

    你要借多少,它就给你多少,不会跟你计较,也不会收你的利息,更不要你担保。而且它帮助你有所成就以后,不居功,还把所有的成就都让给你。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老子修德的功夫。他不但重视自己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很多世俗无法了解的醒悟,因此他自己做给我们看,我们要不要学他,他也不管。

    潜修密行,常未人知,所以建德若偷。一个人,要好好地安安静静地修自己,不要说什么都让人家知道。你就修自己吧。

    你就让自己一步一步地从知识面,然后到道义面,然后到仁心慈悲,充满了慈爱,然后最后把这些德都忘记掉。那你就变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时候你跟道就非常接近了。

    ——曾仕强讲道德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十一.《大象无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af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