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这本书里讲到了人有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更关注的是自己进步和成长,而固定型思维更关注的是自己表面看起来怎么样,在别人眼中怎样。
这让我想起自己在学校求学时的情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
小学时,我特别在乎的是分数,题目对错无所谓。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班级排名,只要排名靠前,分数高低无所谓。
比起排名,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拿到奖状,那是一张能贴在墙上一年的荣誉纸。
其实我不仅小学如此,高中大学学习也如此。
我特别记得上高中时,我物理学得还不错,习题上大部分题都能做对。平时老师讲解,我们自己修改,为了体现我习题做得好,我总是在习题上打一个大大的勾,偶尔碰到笔误或者做错的题,我也会偷偷地把这个错误的部分改过来,然后再打个大大的对勾。
后来整本习题做完后,老师想把我们的习题收上去看,看我们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当时,我就不愿意把习题册给老师,我就是想跟她说我都做对了,没有必要再给老师看了。
这些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后面想想,这也是我成绩无法更上一层楼的一个原因。
之前看到《终身成长》,想起这些情景的时候,我只是很奇怪,为社么自己之前会有特别明显地这种固定型思维,那么看中自己表面的样子呢?那时想象觉得有点自责,但是并没有去深纠其中的原因。
最近持续的语音写作和刚开始的心理咨询,让我更多地向内看,从而也更好地看到了我自己思维模式背后的原因。
原来小时候爸爸对我的态度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小时候爸爸特别看中我们的成绩,而且经常把我们的成绩跟同村的其他小孩比较。但凡出现成绩比其他小朋友差的情况,就会被训斥,爸爸的训斥不仅态度严肃,让我觉得害怕,而且训斥的内容还很难听,常常让我无地自容。
正是因为内心里的自我保护,让我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结果上。因为只要结果好,自己就不会挨批,甚至会收到表扬,过程怎么样,并没有那么大地关系。
我的心理咨询师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其实小时候我们是靠父母地爱活着的,会特别在意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而这种在意会支配我们的行为。
知道这些后,我对自己之前固定型思维的原因有了更好的理解,对自己的自责也消失了,我更想要抱抱自己。
其实我们每一个思维的背后都有原因,每一个为问题的背后都有没有症结,所以更多地去向内看,了解自己,会更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我现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向内看:
(1)语音写作。语音写作是一种与潜意识对话的方式,通过轻松地对自己说,深挖自己,可以把很多问题挖掘出来。
(2)心理咨询。很多问题,我们虽然有所觉察,但是却不够系统,有专业人士的引导,能更快地找到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也存在一些自己思维上、关系上的困惑,那么请更多的向内看,去找原因,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