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读书
018最美不过《诗经》十七

018最美不过《诗经》十七

作者: 王瑜敏 | 来源:发表于2019-04-22 20:22 被阅读54次

    采薇之意的蜕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蘩”建房舍,“采蘋”为祭祀,“采葛”寄相思,这些主人公一般为女性。

    《采薇》的主人公是久戍边关的士卒。

    薇草刚刚冒出地面时,一年已经过去了,该回家了。

    薇草柔弱的嫩芽开始生长,该回家了。

    薇草已经长得粗壮了,该回家了。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当归未归,归期无限延迟,内心越发急切。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王家大事尚未有所见树,无法安居乐业,是归期不定的主要原因。可谓“燕然未勒归无计”,报国之志与思家之愁纠缠在一起,令人心神不安。

    回想起出征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军阵整齐,士气高昂,军容威武,车马猎猎。“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将士严阵以待,毫不懈怠,冲锋陷阵,锐不可当。

    “一月三捷”,立下赫赫战功。“玁狁孔棘”,那来犯的北狄是何等的猖狂,戍边军队“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将士哪里能够轻易归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传诵极广的名句。在诗中,它主要起到景物衬托的作用。阳春三月离家戍边,今天已时值冬日,还未回还。漫天雪花飘舞,落到地上,落到树上,落到心里。这雪花又使戍卒由回忆回到现实,思家不得归的苦闷再次袭上心头,战场上的发扬蹈厉,也敌不过心底里的哀伤,更何况这哀伤关乎生命的易逝。春冬景物皆异,时光荏苒自不必言说,生命在时光长河中也如白驹过隙,令人唏嘘不已。

    个体的生命总是容易为人所忽视,而历史的长河却由一个个个体生命所组成,因一个个个体生命而璀璨绚烂。


    《诗经》中的这一个鲜活的场面,经历无数岁月的磨洗,在后世的诗文中留下了深渺而复杂的印记。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也记载了一个采薇的故事——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饥饿而亡。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司马迁称道伯夷叔齐的贤德之名,希望其忠义守节的品行广播天下。

    此意一出,后世诗作中采薇之意多为隐士的代称。如王绩的“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维的“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也有借此表达忠义的,如文天祥的“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这些诗意,都是继承了《史记》中的采薇之意,而与《诗经》的采薇已经相去甚远。


    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中有一篇同名小说,以《史记》内容为蓝本,并将其进一步延展。

    伯夷叔齐采薇而食,遇到一位二十来岁的女子说,你吃的薇,也是我们圣上的。于是,伯夷叔齐饿死。

    鲁迅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加入了大胆浪漫的想象,采用现代人的视角,在司马迁同情的感情之上,表达了自己有节制地调侃。

    总有人认为鲁迅是借伯夷叔齐之死,向封建主义开刀,揭露虚伪性,批判逃避现实的隐士。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情节中,伯夷叔齐死后,作者有一部分内容,写一群人来观看伯夷叔齐,并且商量立碑写什么,随后是人们纳凉时谈论他们的死因。

    正是在这部分,作者用自己的笔墨暴露了“国民的劣根性”,如小丙君,自命清高,打着道德的幌子,对弱者作威作福;如阿金姐,尖酸刻薄,充当帮凶而不自知,反而风凉话不断。正是这些道貌岸然绝人后路的小人们,彻底地杀死了伯夷叔齐。鲁迅要讽刺揭露的并非封建的忠义,而是普遍存在于国民中不自觉不自知的弱性。


    从诗经时代的采薇,到鲁迅时代的采薇,其间历史风云变幻无数,采薇的意义也在蜕变,把它们连起来读读,颇有意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18最美不过《诗经》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au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