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个帖子,普通人几年到几十年的回忆,这些和你我一样的小人物经历,琐碎又平凡。大家热热闹闹地讲着几几年工作顺利了一段时间却失业了,恋爱谈了许久终于结婚了,几几年的股灾积蓄没了大半,小孩子过两年出生了。看着大家在其中有过上进的努力,有过无可奈何的妥协,发现人生在世面对现实都有这三个态度,妥协、反抗、低欲望,只是有人的顺序不同,有人同时有着不止一种的态度。
一、妥协
当我们被粗暴地推进现实的时候,一开始觉得很不舒服,有那么多感觉不公平而且反人性的条条框框啊。可是后来为了生存慢慢地习惯了。困住我们的绳索最后变成舒适的茧,茧越裹越厚,从“我感觉不属于这里”,到“离开这里我可活不下去了”。
《醒来的女性》有一段话这样描写那些绝望的主妇,“她在那些门里面,我在这些门里面。我们都疯了,我们都在同一条路上绝望地摸爬打滚。”那个年代的女人,都把嫁个男人当作生存事业。无论是读过两年大学,年轻时叛逆地向往平等的米拉,还是十八岁时自己打工存钱开了一家服装店的莉莉都不例外。后来,米拉的好朋友莉莉被丈夫送进了精神病院。米拉看着那个可怜的莉莉,埋头进日复一日的家务活,承受着丈夫日复一日的不平等对待,最后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自己还有什么奢求呢,住在一栋漂亮的大房子里,两个儿子都上学了,下午有时还能喝上两杯酒,就这样吧。
或许可以把那句话换成,“他在那些教室里,我在这些教室里。我们都疯了,我们都在同一条路上绝望地摸爬打滚。”可以形容另一群人。那群人被吓唬着必须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很害怕将来滑到社会底层。于是扔掉儿时的兴趣,接受读书制度的折磨,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接受父母的专业选择。在上完了无生趣的专业课后,一颗接一颗把那些抗躁郁的药丸吞下。后来觉得这样的人生也不坏,不用费心思想我到底喜欢什么,别人说什么好我就觉得好,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还可以把那句话换成,“他在那些办公室里,我在这些办公室里。我们都疯了,我们都在同一条路上绝望地摸爬打滚。”形容一群白领,在最开始时把职场当成了自我实现的地方,在一个日订单上百的小公司里当小职员,年轻有干劲,未来大有可为。再看到升职无望,更年轻的人在等着抢饭碗。烧掉一肚子的不甘心,日复一日地对着电脑做着扫描、核对、保存的动作,订单有多少,就重复多少,扫描、核对、保存、扫描、核对、保存……。后来小职员在办公桌下放了个播着综艺节目的手机。连上耳机,明星说了句俏皮话,扫描,主持人调侃了明星一句,核对,“3、2、1游戏开始了”,保存。这样的工作好像还不赖,每天还能听着综艺节目。
也许是按着规则来太难实现梦想了吧,最后大家都接受这些规则,而且觉得挺好的。
(插图来源自网络)二、反抗
有的人活在规则里,但是懂得利用规则的她们聪明又狠心,把规则活成自己的一部分,带着绳索跳舞。她们摸清了这个社会的规则后,《醒来的女性》里从小经历家暴的,熟悉这个男权社会的规则,她给自己物色了一个会听话的老公,得到了一个相对有尊严的生活。
在遇到了自己的爱情时,用谨慎的心思和高明的手段保护自己的每周一次的婚外情。她不去决裂,因为知道的底线,她小心谨慎地计划着,谋算着,在每一次选择里面权衡着,掂量着自己能够交换的东西,维护着自己小心经营的夫妻生活,同时用婚外情填补自己的空虚。更加接近这个时代的同类型女生,日剧《四重奏》里的有朱,用青春和美貌套到了富豪老公,最后伸出带着大钻石戒指的手,说:“人生,真是易如反掌啊”。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种人的不择手段真可恨呀,可她们的可怜之处,就在于在她们的位置上,如果什么都不做,等待她们的就是个了无生气的确定了的命运,嫁给一个家暴的老公,冒着可能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危险,当一个无名的演员做一辈子服务员。她们不是贪心想要更多更多,她们对自己待价而沽显然对自己要得到什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是面对道义还是生存,她们真的没有什么好挑剔的。妥协后退,如同地狱,不择手段爬上去,可能还有一线生机。这也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原因。
而另一个同样利用了规则,然后用自己的规则打败了压在头上的规则的人,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让人发现原来反抗不是像影视节目里振臂高路杀出一条血路的战争一样激烈。反抗漫长得仿佛要消失在时间里,它又坚韧地存在着,他每晚在墙上挖出的两把沙土,就这么每晚地挖,又偷偷地丢掉。为典狱长洗黑钱的同时,是在为出狱后的自己准备一个全新身份。他熟悉外面世界的规则,也同样熟悉典狱长的规则。活在围墙里,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自由。
同样更加接近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的“反抗故事”,是被媒体渲染到“烂俗”的辞职青年,穷游青年,有高中辍学一边打工一边学钢管舞的女孩,高中辍学到处旅行的男孩,放弃一流大学文凭去开一家文具店的男青年,辞去体制内工作到国外开餐厅的女青年。妥协了规则的人一边嘲笑着他们的不现实,一边不停地寻找这一类激动人心的“反抗故事”,这些“《肖申克的救赎》式自由”的故事,能部分弥补自己在现实里不敢反抗的遗憾。
你问他们你不怕吗?他们会回答你人生里面一些美好的事物,尝过一次之后就会不顾一切地想要去追求,即使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可能是爱情,可能是梦想,也可能是《肖申克的救赎》里大家劳作一天后在屋顶喝酒的自由,再一次感受到意大利歌曲的美妙,对没有回忆的深蓝太平洋的向往。这些都是他们不顾一切反抗的意义。
在他们的世界里,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是值得付出一切的,不论需要多大代价。这也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原因。
(插图来源自网络)三、低欲望
日本有一群地欲望的草食世代年轻人,说是见证了老一辈欲望高涨干劲十足,然后横遭经济泡沫,对未来和现实都无限悲观的年轻人,务实地践行着低欲望原则。“我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要买啊,生活里多余的东西要赶紧‘断舍离’掉”;“吃饭不用那么贵,便利店随便买点东西对付掉就好”;“为什么要买大房子呢,就算买了200㎡的房子我的移动范围也只有电脑桌前面那1㎡啊”;“出去社交什么的,遇见的女生人并没有动漫妹子那么软萌啊”或者“交了男朋友也没有动漫男主角那么贴心又完美啊”。不买房、不恋爱、不消费,虽然生活看起来不如意,可是在心里面追求着广阔的精神天地,“现实规则什么的,对我来说不重要啊”。
中国也有这么一群人,像日本快速发展时期的老一辈一样,他们也拥有过高涨的成功欲和十足的干劲,赚了钱却紧巴巴地省着用,存起来想要实现人生理想。他们不是没想过辞去那个重复无聊的工作,开创一片自己的事业,只是没有料到见房价的高歌猛进和物价的稳步上升。干到都快要退休了,房子还没有买到,开创事业更是想都别想了。他们把所有不顺归咎于自己的不够努力,终生没有也不敢反抗规则,或者反抗过,还是觉得妥协比较适合自己。但是已经觉得没有什么所谓了,也不在意了,回看自己的人生,工作平凡但是给了自己一个安稳的生活,老伴在旁,儿女成双,也抱上了孙子,并没有什么好遗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