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这个词,一直就像天边逐渐消失的云,虚无缥缈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脑海里。有的人,穷其一生追求幸福,却最终一无所获。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主观产物,是通过调节内心而获得的主观感受。令我们感到幸或者不幸的不是摆在眼前的真相,而是藏在内心的评判。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会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婚姻生活中“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朋友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从侧面也反映出,幸福只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
既然是主观感受,是不是主观意识比较强的人就更加的幸福呢?
我们从感性人和理性人来看,感性的人获取幸福的源头是大脑被外在刺激所影响进而生成的。比如:生日的时候突然收到远方朋友的一束花,下雨的街道上有个陌生人给自己撑了一下伞,等等这些出其不意的外在小事可能就会引起感性认知的一种感动爆发,而且感性人的幸福感是需要外界刺激才能感知,属于“被动幸福”。那么理性的人呢?对于理性的人而言,幸福是可以用大脑创造出来的,理性的人对于现象的分析可以更加主动的去选择,是否幸福,这样就相当于幸福与不幸完全被掌握在自己的大脑中。二者对比,可见一斑。
认识了幸福,那么一直被大家所诟病的“阿Q精神”怎么去更加全面的的解释呢。我觉得阿Q精神,也可以划归为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感就像是,你明知道有一个自己永远不能到达的高度,所以暂且就不去达到,用一剂“自我安慰”的良药治愈自愧不如的内心,从而获得幸福感。这也被称为“酸葡萄心理”,就像是狐狸遇见了葡萄,但是因为太高就自言自语葡萄太酸了。虽然并没有尝到那个葡萄真的是酸的还是甜的,但是从心理上给了自己安慰,使其不至于过于失落。以便于更快的投入到下一个生存活动中去。
除了酸葡萄之外还有一种“安慰剂效应”。我们常常能看到,权威效应往往能产生好的结果,比如一个专家坐诊,给病人看病。有的病人可能根本就问题不大,但是因为过于担心总觉得身体已经到了一个很严重的地步。专家坐诊高额的费用,高额的医药费(也许这个药跟普通医生给的一样),但是效果就明显要好于没有名气的医生。这种安慰剂效应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自我潜意识的暗示,最终使其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这种现象也是,我们“权威崇拜”的一个侧面反映。
以上对于幸福的认知,我们可以明白。幸福这件事情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感受的。在生活中多给自己制造幸福感,不要指望着外界给你幸福。如果需要用到阿Q精神的时候,要毫不犹豫,这样不丢人。幸福也不是海市蜃楼,它就像是我们每天生活中的空气、水,无时无刻的萦绕在我们身边,需要个体用身心去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