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更第194天
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我的生活,由谁来掌控?
我们身上有两个按钮:一个是开心,一个是痛苦。当我们把这个按钮展示给他人,或者由他们成为按钮的主人,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受害者的模式当中,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他人身上。
受害者的心智模式,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可怜的、被欺凌的受害者的位置上。受害者经常带着怨气,认为全世界都是欠了他似的。说话经常带着:“如果不是XX,我就可以XX“等句式。
与之相反,一个好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为自己人生和状态负起百分百分责任的人。电视剧《我们都要好好的》中艾丽莎对寻找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你被人陷害的时候,不是猜测去是谁在背后搞的鬼,既然已经掉进坑里了,就不要管怎么掉进坑的,而是要找准这个坑的角度和识别这个坑的结构,然后跳出这个坑。
人生也是如此,不如意之时有八九,重要的不是怎么想我为什么会遇到这些不好的事,而是在里面找准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成长,这就是人生掌控者,不要怪敌人,只怪自己不够强大。
掌控者会有让自己重新站起来勇气和能力,而受害者只会躲在自己的保护壳里自艾自怜。
来做一个受害者和掌控者的游戏吧:想一件你过去人生中一件难以释怀的事,然后进入第一个角色:受害者。
在这个角色里,你要努力推卸一切责任,不管是谁的错,反正一切都不是你的错。面对他人的质疑,你都要坚持这一点:找到足够的理由与他们理论。然后把你觉得舒服和难受的情绪写下来。
然后再进入另一个角色:掌控者。
在这个角色里,你愿意承担一切的责任,别人如何安慰你,你都可以找到合理的理由来反驳他们,来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可以掌控的。然后把你觉得舒服和难受的情绪写下来。
仔细对比一看,你会发现:
作为受害者,你最大的收获是:发泄的快感、被同情,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最大的损失是:失望、无力、和绝望。
而作为掌控者,最大的收获是:找到新的可能性,从自省中得到成长,恢复自信,最大的损失是:很有压力,和面子问题。
亲爱的,当中的利害通过这些答案我们都看到了,你是愿意做一个受害者还是掌控者呢?
也许你会说,说得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的确这样,因为当受害者有太多的好处:
一、受害者最擅长的两件事:这不关我事,那不关我事。不用负一切责任,保全自己的面子,他们似乎从来没有犯过错误,做过错事,当然,他们也没有做成过任何的事。
二、安心做坏事。这一般是小时候也受到同样的不公平或被人虐待的经历,便认为自己以这种方式来对待别人也是合理的。这类人的身心是合一的,因为有受害者的故事帮他们取得良心的豁免权。
三、一起分享“凄惨故事会”。在别人“比自己惨”的故事得寻找安慰,得到快感,从中获得廉价的快乐,才能安然入睡。
四、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以出卖自己的悲惨,来换取他人的情感和物质的支持。
五、用自我伤害来绑架他人。一哭二闹三上吊,绝食自杀、今夜不回家都是经典的操控他人的套路,而且这种套路还会代代相传地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
作为受害者,我们经常去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
事实上,当你在这个社会浸泡得越久,当你看了更多的书、明白更多的道理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的公平。
公平只是相对的,有人比你幸福,也有人比你不幸福,有人会赢在起跑线上,但最终输在的终点的前一百米。
之听看到一个演讲:不要和其他人比,只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好,盲目的攀比只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公平也是同理,不要去追求公平,而是直面自己生命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是可以被创造的,与起点,与公平无关。
古典老师说: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远远比学会如何评价不公平重要。
面对不公平,我们更多的是要把焦点放在自己能在这些不公平中做些什么。还记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关注圈和影响圈吗?接纳你所不能改变的事,然后做到你能做的事,做自己人生的掌控者,而不是他人的操控者。因为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改变,而会因为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有时候,不公平何尝不是一个契机,就如心灵成长的课上说,每个问题都是上天包装好的礼物,只要你愿意打开它, 面对它,跨越它,你便可以获得成长。
那要如何拆掉受害这堵墙?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跃而就。它是一个思维上的觉知,但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就能够拆掉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一、后知后觉:在这个阶段中,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受害者场景,它可以是过去一段记忆、一个故事或一个经验,问问自己,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最没有掌控感,最没有力量?那个时候,就是你的受害者模式。然后给自己一个新的掌控故事,我们可以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这件事情,心平气和地说出来,就像诉说别人的故事一样,当我们多次诉说的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切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甚至有点可笑。
二、当知当觉:经历过后知后觉这个阶段,我们在待人处事时要尽快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受害者的情绪往往伴随着一种凄凉的自怜情绪,当你发现自己陷入这种情绪的时候,就要及时注意的,另着急去压制和摆脱它,而是与这个模式好好相处一会,摸清楚它里面的构造,认准角度再出手。
三、先知先觉:当去做某个事情或某件事情发生时,提调整好心态。
四、不知不觉:这是一种真正掌控人生的觉悟,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个超越常人的思维模式。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我们把自己弄丢了,活在了父母的剧本里。
中国式父母大部分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幸福来换取幸福。即牺牲自己,对儿女无条件付子出的方式来绑架他们,并将自己这一生缺失的东西都强加到他们身上,当付出越多,控制感就越强,最后变成如果你不按我设定的路线走,你不活成我想要的样子,就不个不孝之人,受尽三姑六婆四叔八婶苦心婆心地让你回头是岸,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爱的旗号来让你屈服。
当这些”爱“唤醒了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忠孝仁义“的心智模式,我们最终便与这场打着爱的旗号的绑架一拍即合,儿女愿意为父母放弃一切自己想法,进入父母所安排好的人生剧本里,演好一个”好儿子“”好女儿“的角色,然后等待着台下的掌声。
一旦我们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过自己的人生,就会进入一种父母爽——我不爽的双输游戏中。在这场游戏中,我们不甘心,却无力拒绝,最终屈服在父母开心,自己也就开心了这种模式当中。但久而久之,我们终究会在这场游戏中败下阵来,要么放弃别人,要么放弃自己。因为这些选择看起来什么都好,唯独不是自己想要的,职业也好,爱人也好,亦是如此。到最后,我们会觉得自己很失败,父母也觉得把孩子教育成这样很失败,这是一场双输的游戏。
如何破?面对那些企图你的人生的人,尤其是父母,要勇于说NO,不要对所有人说了YES,唯独对自己说NO。然后坚持我爽——父母不爽的游戏规则,因为只有坚持做你喜欢的事,你才会真正地幸福起来。真正爱你的人,只是坚持了他们让你幸福的方式,只要你经过自己努力,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那么你快乐的同时,父母也会更加快乐和为你感到自豪。
这是一个双赢的游戏,当你做出这个选择时候,最难的不是如何找到这个方式,而是面对心里的那份愧疚感,面对父母那种绝望的眼神,如果你可以平静地面对这些内心的波涛胸涌,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让父母为自己的人生和喜怒哀乐也负起责任,那么,你才能真正的做自己,而不是成为他人剧本里的一个角色。
我们要知道,在人生的这个董事会上,我们永远是最大的股东。不要抱怨父母,因为他们有自己知识和见识局限,他们给了我们不需要的,但却是他们最好的东西。
勇于试错,不去做永远不知道是对是错,为什么不踏出去勇敢地试一试,自己的直觉不会每一次都是错的,父母的建议也不是每一次都是对的。哪怕是错误的经验也可以带给我们成长的智慧。
然后学会用成人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不要拿小孩的技俩来糊弄他们,而是拿出理由和论据,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人生的最大的主人。他们有建议的权利,但你有最终决策的权利。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每个人身体都有两套系统,它们分别是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社会系统负责满足外界的需求,来换取生活需要;自我系统负责内心需求,把这些东西转换为我们心灵的价值。即我们的自我系统会把社会系统的所获得的东西转化成一种幸福感。
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赚得越多,获得越多,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因为我们把自我系统弄丢了。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自我“和”社会我“是一体的,我们会因为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开心,因为失去某样东西而哭泣。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发现,大人们的世界,更喜欢”社会我“,比如好的成绩,好的工作,车子、房子、银子等等。
于是我们便进入不断追逐的过程当中,活在“我要比你更好”的怪圈里,我们的社会系统就开始越界,掌控着我们的幸福。它让我们觉得,我们必须活得比他人更好的时候,自我系统才会开始运作来转化为成幸福感。
我们幸福和快乐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社会系统开始源源不断地完全掌控了我们的身体,我们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但似乎永远都没有办法看到尽头。
于是,幸福感彻底变成了“稀缺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