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少年儿童时期教育中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积极地教学态度是培养青少年优秀人才的首要因素。做父母的生育了子女,不光是是把孩子养大,更重要的是要如何教育孩子使之成为有用之才。如果不重视教育,孩子的善良天性就会改变,教育孩子远比抚养孩子要难。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我出生于农村,做过很多农活,对如何种庄稼很熟悉。教育孩子和种庄稼确实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包括老师被称为园丁,也是因为孩子的成长像各种鲜花成长的过程一样。我理解“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教育就像农业种庄稼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的复制。
在汉语成语中有一个成语:揠苗助长,说的就是宋人每天盯着自己的禾苗看,因不见其长,就特别着急。认为禾苗生病了,于是为了帮助禾苗生长,把禾苗拔高了一节。回家非常高兴的告诉儿子说,我帮助咱家的禾苗长高了。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部都死掉了。这个成语非常贴切的形容了当前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心态。而农业常识告诉我们:天天站在一棵幼苗面前盯着看,我们不可能感觉到它的成长,只有隔一段时间才可能发现它的变化。所以晋陶渊明才有“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名篇得以流传。
另外,农业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农田里的秧苗只有在合适的时间栽种,在通过培土、浇水、施肥、除草、杀虫等一系列的劳作,才能茁壮成长,直至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些都说明,秧苗虽小,但也有它自己的成长规律和季节,是不能被随意打乱。过度追求速度,不但会破坏它的生长周期,影响果实的成熟,甚至到最后颗粒无收。所以我们培养孩子也像培养秧苗一样需要耐心。
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最缺的就是耐心,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特别急功近利,恨不得立刻就要看出孩子的变化,立刻就要看到孩子出类拔萃的证明。但事实证明,家长在这种心态下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因为,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他自身的规律,都需要根据他的自身特性慢慢打磨培养。因此,急于求成是教育的大忌,我们要永远熟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哲理。
工业和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生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待孩子的成长,家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学会等待。我们需要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人品格,会做人。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工业是制造产品,农业是栽培植物。制造产品有固定的模式和流程,能够按照制造者的意志毫厘不爽地批量生产出来。植物栽培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她不是技术而毋宁说是技艺。同样的土壤气候条件,农作物的长势并不完全相同。在这里没有固定的模式,连结果都是难以预测的,因为影响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作用方式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毋宁说是相乘。比如说,种下的是蚕豆,而你用种植西瓜的方法去精心培土、施肥、治虫,那么,希望它结出西瓜来的愿望终究是零。
叶圣陶的这句话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含义,那就是,工业产品是没有生命的而农作物则有。
既然有生命,那就有他自身的意志和精神,也就是有属于他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这种本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他,只能顺应他,引导他,陪伴他,支持他,发展他。受教育者是人,人是有生命的,而且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
人的成长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有她自身的规律。
首先,人是一个特殊的具有内在可能性、主动性、没有外部刺激也进行自主活动的系统,所以人的成长是一个自我生长的过程,任何别的人都是无法代劳的,我们只能尽量提供好的条件和环境。
其次,人的成长主要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的过程,不只是知识技能的无止境的积累。知识是容易教的,技能也是容易训练的,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发育则需要教育者更多的爱心、信心和耐心。有句俗语说: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一个孩子内心富足和强大是需要爱心来浇筑的,只有给心能量,心力强大了,离开我们家长才能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抵御各种诱惑。内心弱小的孩子,没有毅力,做事三分钟热度,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想赢怕输,输了就闹情绪。这样的孩子注定成为生活的弱者。没有了爱的教育,最终注定是失败的教育。
再次,每个人都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个人的绝大多数欲望和冲动是互相关联的,它们必须得到均衡的满足和发展,否则就会被扭曲而成病态。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但是人性根本上是向善的,就因为我们有孩子,我们爱孩子;我们有父母,我们爱父母;我们有兄弟姐妹,我们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这种爱就是向善的原动力。缺爱的孩子就容易发展人性中出恶的一面。
最后我只想说:教育是缓慢而优雅的陪伴!而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
作为一名家长您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来陪伴孩子成长吗?还是脆弱不堪,向孩子传递焦虑?如果不能做到缓慢而优雅的陪伴,那您的教育将走向何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