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 1

读书笔记 1

作者: 木柚幽 | 来源:发表于2018-03-18 01:21 被阅读0次

        在印度,最初人们谈到佛陀和佛法时,把他们比作一团云,这团云给夏季遭受干旱的土地降下焕发生机的雨露。这些内容正好符合了干旱地区居民的现实追求。水是他们的命脉,在没有接受佛法之前,他们只是恐慌的接受着雨露的滋养。而在信仰了佛教之后,雨露则成为了佛的赐予。人们在享受了上天的雨露之后,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佛陀,在佛陀的供奉地,感激着佛陀的赐予。

        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时期,佛法的传播的洪流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蔓延,北传佛教中的一支----汉传佛教,其传播路线和丝绸之路融合,因为沾染了本土民族文化的色彩,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佛教这一路向东的过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

        在印度,早期的佛教造像之雕塑佛座,佛发,佛足和菩提树来表现佛或者佛说法的场景。形式间接明快,只是显现佛的存在和佛的睿智。

        阿富汗是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印度,西亚与中亚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佛教传到了这里,并且很快就融入到这场文化的交融之中。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古代立式佛像。大唐高僧玄奘漫漫西行的路上,曾经来在过这里,在《大唐西域记》里曾描述了这里的佛教寺院和石窟。可惜,现存的巴米扬石窟已经是满目疮痍,与玄奘描述的有天壤之别……

        漫漫西域大漠,天高地阔,在遥远的古代,面对神秘的自然天象和无尽的人生苦难。人们要么要有所信仰,要么就只能悲哀。于是,人们就把春天的耕种和秋天收获,把每一刻的幸福都归功于上天的恩赐,通往遥远佛国的道路就成了一条救世之路。佛窟就是人们仰望天国的场所。在西出阳关的丝绸之路上,对于往来奔波的商旅们来说,他们得到的一切,都是佛的赐予。他们不遗余力的弘扬佛法并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积蓄开凿石窟。

        公元3世纪,西域受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开始石窟的开凿。在新疆,石窟雕刻多为彩塑,也有木雕和个别石雕。壁画艺术在新疆石窟中占有突出地位。壁画的绘法,采取古代西域流行的晕染法,结合铁线描的轮廓勾。除了宗教的内容之外,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往来,音乐舞蹈和民族风貌的场景。从一个绿洲到另一个绿洲,佛教冲破了一个一个封闭的文化圈。定居者们也摆脱了自己狭窄的生活圈子,为自己创造了现实视野之外的世界。在那些佛教艺术中,佛陀始终是高高在上,和现实世界是割裂的。现实世界中的存在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仅仅是为了表现事物发生的地点,生涩的起着布景的作用。

        佛教是外来教,初入中国时,始终水土不服,大受排斥,曾先后出现过佛儒之争,佛道之争。但是佛教极力将自己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和玄学糅合到一起,以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从而入乡随俗。

        敦煌莫高窟,可以清晰的看到这种本土化,在壁画和雕像的形象来看,菩萨有了中原汉装或南朝名仕的形象,出现了潇洒飘逸的精神风貌。西域佛教艺术结合中国的文化,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艺术体系。菩萨处于佛陀和众生之间,直接面对寻求解脱的人,引领他们来到佛的面前。在洞窟的行制上,人们取消了中心塔柱,形成一个更大的佛殿,佛殿正面是佛陀,两侧是陪伴,在高高的穹窿上,常常画着装饰图案,图案中心是个圆,他的意思是超然于尘世之外。壁画中也出现了很多佛教故事,这些故事告诉人们,佛陀在得道之前,只是一个普通人,他骑着自己坐骑,离开尘世家庭而出走。唐代的敦煌,洞窟里的风景画有了现实的意义,它首先展现了宗教故事的场所,其次,宗教故事又使它成为了必要条件。它和纯粹的风景画之间,只有一小步距离,而这一小步,使佛形象显得亲切而又耐人寻味。

        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译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古代的凉州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他一直与西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也最早接触吸纳了中原文化,鸠罗摩什,玄奘,八思巴等一批高僧曾在这里驻足,翻译经书,弘扬佛法。在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凉州一度成为了北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在凉州的辐射作用下,大约在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石窟遍布河西,从西到东形成气势宏大,光彩夺目的石窟艺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千佛洞和莫高窟。凉州僧人昙曜在主持开凿了天梯山石窟之后,更是东下大同,主持开凿了云冈石窟。并为龙门石窟的开凿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

        当白马驼经到达洛阳白马寺时,佛教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而佛教石窟最终也在洛阳龙门石窟完成了中国化的全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is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