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农村学校工作时,也曾教过熟人的孩子,如亲戚邻居的,校领导的,自己老师的等等。可能是相互间此较了解,也可能是农村人质朴,也可能是那时教育内卷没现在严重,大家对孩子的教育看得比较开,总之,教熟人的孩子压力不是很大。只需要平时适当多关注些,课堂多提问几次就行了。彼此间没有太多的、额外的、明确的要求。
自从调入县城中学后,再教熟人的孩子尤其是同事的孩子时,能明显感受到不一样的压力和责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每一次月考后,都会有关心孩子的家长打电话或到办公室来问,“孩子最近表现怎么样呀!”这次考试中孩子失误的地方该怎么提高呢?”遇到熟人相问时,他还会把平时孩子在家的表现一并说说,一聊起来就有说不完的话。末了还会来一句:“平时多关注点,麻烦你上课时给他盯紧点或课下时找孩子谈谈……”等之类的话。按理说,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多关心孩子学习是好事,也是学校所倡导的,但如果过度关注,也会让彼此增加压力和烦恼。
我不太赞成有些老师把每次周考月考成绩都给家长看的做法,也不喜欢太主动约谈家长,只有孩子的问题重复出现或课堂教育效果不好时,才会偶尔联系家长。可能是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我的性格太柔弱,还有可能是家长的期望值太高……去年我教过一位熟人的孩子,可能因为太熟悉了(我们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私交也不错),所以我反倒觉得压力倍增,费力不讨好。
“熟人的孩子不好教。”之所以有这种感觉,缘于那件事:那天上午上课时,我站在讲台处正倾听靠前排的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同事出现在后门处(她的孩子在我班),我见她没有向我招手示意,就以为她像其他关心孩子的同事一样,抽空在教室外观察孩子的上课状态。我朝她的孩子看了一眼,孩子在教室的中间位置坐得挺端正,身子笔直,他也在迎着我的目光看着黑板,没什么异样。我对回答问题的同学点评后,准备继续讲下面内容。这时,站在教室后门处的同事对着教室大声呵斥道:“xxx,你给我站起来!”我和学生们都被这气势镇着了,一时无语。她的孩子扭头看见后门处的妈妈,红着脸乖乖地站起来了。班里有知道她们是母子关系的同学,对着她的孩子伸了伸舌头,做出惊恐状。对于这种干预课堂的行为,我经历过也不赞成,再说,我也没发现孩子上课时违纪的表现,沉默片刻后,我对学生说:“上课时都要集中注意力哈。继续上课。”
她在后门处又站了几分钟,正好下课铃声响了,我才走出去见她。她解释说:“最近孩子在家表现很反常,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今天这会儿有空,我在教室后面观察了10多分钟,看他的手一直在和同桌在下面玩,还悄悄说小话。你没看见,我忍不住了,借这个机会治他一下。”我说:“我看他朝黑板看,以为他在听讲,没注意到他在玩。”我们闲聊了一会儿又各自忙去了。
她的孩子在班里成绩是前10名的,年级100名左右,当班长。在我们任课老师眼中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懂事,礼貌,上进。语文成绩120分,常考95左右,离优秀总差那么一点。他的书写不太美观,答题语言流畅,但不够精准全面。平时作业能完成,偶尔会忘带一次,我一般选择相信学生,让他们下次带来,而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哪怕一次也不行,必须站一节课。每一次作文,他的我除了认真批改写出修改建议外,还要求改好后再交来重批,不合格的就重写。他像大多数学生一样,作业多时会迟一两天再交重写的作文。可能是家长觉得我太“一视同仁”,没有特殊关照,严格要求,也可能是孩子入初中后的成绩排名与小学时的班内前3名有落差,她心里很急。作为同事,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和对孩子的关注,但对于她的做法,我心里实际上是不舒服的,很长时间我都认为这件事的发生完全是同事的心态问题。是她对我的教学效果不太满意,对孩子要求太高。教学上我尽力而为即可,其他方面,我没想过改变什么。
一次,办公室里,同事间聊起领导查堂的话题。一位同事介绍经验:当看见领导在窗边站着不走时,如果他不是在听课,就要注意了。顺着领导的角度看,附近的学生八成有纪律问题。这位同事的话一下点醒了我。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仅仅是教学能力的问题,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关注度是不够的,只顾按自己的设计思路走,对学生状态的整体把控度不够,对不同学生的要求和教育方法是应该有所区别。优生适当提高要求,落后生适当降标准。课堂上应变能力急需提高。如果当时我看见同事在教室后面时,立即提问她的孩子或走到她孩子身边观察一下有没有什么违记现象,或许她就不会在我的课上那样不留情面的训孩子。我自认为的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在她眼中就是屡行职责本分,没有特别关注,更没有严格要求。
教育熟人的孩子,既要照顾孩子的感受,还要读懂家长的心理,更关键的是提升自己教学水平,付出更多的行动。无论成绩优劣,要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老师的尽心尽力和切实付出。作为老师,我们教的是一个班的学生,而不仅仅是为熟人服务的。可以对熟人的孩子有所照顾,适当多给一些锻炼机会或鼓励,但也不能太过,让其他学生受冷落,觉得有失公平。如果自己的教育观点和熟人不一致,也不必曲意逢迎,勉强自己。我们也可以用闲聊或暗示的方法表明态度:家长不可能时刻掌控孩子,孩子的路最终要靠自己走。家长干预太多,容易适得其反。 如何把握这中间的分寸感,真的是门学问。
21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