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在网上或者朋友圈里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三四岁就会背几十上百首唐诗,认得几千个字,有思维训练之类的。这时,我们难免会焦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输在起跑线了?
其实,这些许多牛娃引以为傲的成绩:识字、背诗、计算、数学思维等,是正常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能掌握的共通技能,这些先发优势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而真正使人产生较大差异的,是某些人能掌握,而其他人无法掌握的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是高年级复杂知识的学习:语言的高级应用、数学和科学的进阶学习。
而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启蒙是培养孩子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个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自主性。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培养出自主性,那么到他长大一些,就能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自主学习、自己做决定。在这个阶段,比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习惯——对于任何不理解的事物发问的习惯。培养并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需要具备哪些思维能力呢?
1)理解能力:能听懂老师讲什么,能理解上下文的含义,能理解知识的概念。
2)抽象能力:能把具体事物抽象化,能理解抽象概念。
3)逻辑能力:能进行推导,能思考因果关系,进行逻辑推理。
4)联想能力:能举一反三。
5)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能清晰地描述各种事情,有自己的观点。
6)解决问题能力:能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自主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这些能力呢?
1、多引导孩子观察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比如孩子的洗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为什么玩具鸭子会浮在水面上,但是毛巾却会沉在水底?孩子观察的过程,其实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
2、对孩子提问
在孩子问我们为什么的时候,我们不妨反问孩子为什么,引导孩子思考。
3、跟孩子平等对话
多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孩子可能表达得磕磕绊绊,我们也要认真倾听。
4、代入情景
很多时候,年龄小的孩子无法理解抽象的东西,这时,我们可以引入生活的场景,教孩子把抽象的概念和现实中具体的事物对应起来,帮助孩子理解。
5、分析引导
平时我们可以有意地培养孩子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两个事物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差异,并帮助孩子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等。最重要的是展示整个推理和验证过程,要孩子去思考这样的验证和推理方法对不对,以及这些方法还能用在什么地方等。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最好的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