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 絮语

作者: 0be7333ea3e5 | 来源:发表于2017-11-14 10:40 被阅读18次

    (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疑惑与心得)

    赵孟頫言: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以用笔作为书法第一要务(中锋用笔)是为重要,但在书法创作中结构章法才能成就一副作品的气象,所以用笔重要性也是在统一全局,控制左右开合上下衔接的前提下讲究。局部成就整体,亦该服从整体。

    ~~~~~~~~~~~~~~~~~~~

    卫夫人笔阵图不仅讲解了如何用笔,如何练习,对书法所用之物亦一一作出范例,对于坐姿如何,怎样握笔等都有详细要求,最为有特色的是把汉字笔画拆开,非常形象化地讲解了各个部分的气质形态。(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不仅是卫夫人自己的宝贵经验总结,书法理论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后人评价卫夫人强调师法自然,学书亦讲天道,所以成就了学生王羲之的大家之气,但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中言: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鹊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学生王羲之心目中并不认可老师卫夫人之法,卫夫人的教学理论对于初入门的学者更为合适。

    卫夫人所言: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难道鉴赏与书写二者完全站在对立面?不解。

    又言《笔阵图》是王羲之托卫夫人之名而作,难道王羲之自己的书法理论在随着自己的阅历而不断否定自我吗?

    ~~~~~~~~~~~~~~~~~~~~~

    去西安碑林陕西省博,去北京石刻博物馆洛阳博物馆,见到不少的石碑,包括棺椁碑座的拓片等,发现碑头题字大部分都是篆书,碑身上的正文为隶书或者楷书。在正式的石碑上极少有行书草书存在。古人对字体的选择,根据不同场合的重要性,仍然以尊古为上。

    所以书法的学习还是要还原到其发展所在的历史当中去感受,揣摩,尽量的找到在那个朝代的社会环境中,书法是怎样一种存在,体会何为“古意”。

    ~~~~~~~~~~~~~~~~~~~

    书法与书写是完全不同的,作为传播或记录功能存在的书写,规范性,易读性最为重要,所以所以在建国以后,唐楷被作为国人修习书法的第一课。唐楷结体紧凑,法度森严,的确是易于传播辨识的正体,但是作为书法艺术来说,未免刻板,失去许多灵动和感染力。

    有许多的老师都在普及软笔教育的时候学习的,有一些教学观点,比如握笔时候以老师从手里拔不出来为标准,要悬腕书写,把每一横竖的提笔落笔都做出详尽的程式化的规定,这些显然都是为了更好的推广而设置的,并非是研习书法艺术的正途。

    从秦汉到满清,漫长的历史中,书法其实一直以来都属于精英艺术,属于少数人的艺术,就算是百花争鸣流派纷纭,仍然不是“人民的艺术”。

    ~~~~~~~~~~~~~~~~~~~~~~

    里耶秦简局部

    二玄社出了一套法书,其中一本简牍,湖南篇的里耶简牍。我自己虽然有整套的书,却从没有好好的读过。一日落地偶尔翻开,竹简上成篇的文字都是斜斜飘向右下方,我看到笔试翻飞,虽是倾斜之势,却无倒塌之感。这才明白在日本看的书法展览上,那些我曾经以为“丑人多作怪”的作品原来也是有出处的,只是他们的创作加了些许日本寂寥质感,我也不曾认得根源所在,所以欣赏不了。可见书法之美的多样性,经过各方传承发扬更是多姿多彩,决不能拘泥于某一人某一帖某一流派;应以开放之心态去观摩体会,为我所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法书 絮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lx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