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有话说
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跟大家说一个小时候的故事吧:
小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春夏交替和秋冬交替的季节,会相约一起组队去山头上捡蘑菇,在那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菜基本上是吃自家种的,很少去市场上买猪肉吃的),这蘑菇可是一道好菜,营养价值极高。山头上绿草很多,很多小的蘑菇要扒开草丛才能捡到,而一些比较大的蘑菇,在山头行走的时候就能发现。一般去捡蘑菇的时长是三四个小时左右,基本上都会捡到一盘青椒炒蘑菇,非常的下饭。
下次有时间,组团大家去山头捡蘑菇,看谁捡得多。可以肯定得是:我一定会吃得多,哈哈。
但是现在对于已经工作几年的人来说,工作上的事还是比较多得,毕竟要考虑糊口问题。
根据自身工作几年经历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从学校毕业之后,通常会有以下几种选择模式:
1.找一份工作。茶米油盐酱醋茶自己赚钱买了,不伸手找父母要。
2.走创业之路。知道自己要干嘛,单独干或者招兵买马干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
3.啃老族。啥都不干,就像个孩子一样,家里人养着供着。
根据现实情况看: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毕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找一份工作,进入自己的人生职场生涯。人会因为工作而获得社会的认同感和自我的成就感。
对于新员工来讲,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总是要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得不到重视。当他默默无闻地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渐被人关注并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人遗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蘑菇效应”。
因为初学者常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部门的重视,只做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有时还会被浇上一头大粪,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等;组织或直属领导任其自生自灭;初学者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种情况与蘑菇的生长情景极为相似。一般在管理机构比较正式的大企业和公司里,这种情况比较多。
蘑菇效应上升到职业理念就变成了蘑菇管理。
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刚到一个新单位,对工作、对业务、对人事、对环境都不熟悉,不太可能马上胜任重要工作(个别优秀者除外)。这时候,经历一段“蘑菇管理”无论对单位还是对个人都是有意义的。对单位来说,不会因为初学者对业务的不熟练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对个人来说,正是积累经验、熟悉工作,历练和成长的好机会。但是,作为刚刚走出大学校门,雄心勃勃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应该如何对待“蘑菇管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比如说阿里巴巴前台董文红的故事:在进入阿里之前,童文红做过7年物资贸易,进入阿里时已经30岁了,不懂专业、没有背景;应聘的是行政助理,第一次面试没有被录用,第二次再试,被安排做前台;由于业务不熟,又和同事发生了摩擦,入职一星期后童文红甚至提出过辞职,彭蕾还跟她深度谈话。之后,她陆续担任集团行政、客服、人力资源等部门管理工作,这也再次证明了坚持和努力比什么都重要。她的这颗蘑菇就变成了苍天大蘑菇,是那么得耀眼。
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人员都一视同仁,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
蘑菇管理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临时管理方式,管理者要把握时机和程度,被管理者一定要诚心领会,早经历早受益。
▼
十八点心理,高手在这里等你
▼
让我陪你聊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