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做完与做好的差别
2、不做差不多先生
3、自我管理是成功的基础
很作人以为工作是为领导做的,是给公司做的,所以经常应付了事,能够按时做完就算不错了,但是如果以这种态度工作,很难把工作做好的,是很难做出成就的。做完与做好的差别就是人生的差别。
有人喜欢凡事差不多就行,糊弄上级,糊弄公司,最后也糊弄了自己,成为了差不多先生。
在单位,很多人想走管理路线,成为管理者,但是管理者的基础是自我管理,做不好自我管理,很难做好管理他人的工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3065/995c7b16a4009b5a.png)
01
做完与做好的差别
当下,经济环境不好,职场上并不缺乏做事的人,一抓一大把,缺乏的是能把事情做好的人。
“做完”和“做好”的区别,拉长时间,就是人生的差别。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人干什么都能成功,都能做好;有些人则是干什么都不行,换一个工作,干不好,再换一个还是干不好,原因不在外部,而是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
做完与做好两者工作心态不同,做完是“打工心态”,做好是“老板心态”。“打工心态”的人觉得自己只是在给老板打工的人,只要把工作做完,差不多满足要去就可以了,从不思考如何高质量完成工作,做任务做得更好。
而“老板心态”的人,他会把工作的当成自己的事业的一部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项任务都是通向个人成功的垫脚石,如果垫脚石不稳,就不可能登上成功的高峰。所以他们以最大的责任感做好每一件事情,遇到困难会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努力去达到最佳的结果。
做完与做好的目标就不一致,做完是任务导向,按上级领导要求努力去做,至于结果好不好,领导负责,做好是结果导向,以达成最好的结果为目标。很多人做项目和产品差别就很大,有的人做项目以最小化交付为目标,虽然节省了成本,但是却失去了客户。而做产品是自己的产品,要精益求精,要比同行产品做得更好,才能有竞争力。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有产品目标,避免项目式目标。
做完与做好驱动力不同,做完是指令驱动,做好是自我驱动。
很多人往往是指令驱动的。上级领导下个指令,让他去根据指令完成任务。他就开始去做,但他没有自驱力,需要上级领导经常叮嘱提醒才动,就是我们常说的“指一指转一转”的类型。最后,虽然把事情做完了,但也没有什么成就感。这类人属于稻盛和夫讲到的“可燃型”的人。
而有些人是自我驱动,是自己点燃自己,他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因为他知道,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是对公司负责,更是对自我成长负责。这类人就是稻盛和夫讲到的“自燃型”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3065/b59a8822aa4f090b.png)
02
不做差不多先生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对工作标准要求较低,对生活质量随意,他们口头禅就是“差不多就行了”;但是很多时候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小细节关乎大成败”,有时候“差不多”其实差很多。比如一个产品有经过100道工序,假设每个工序废品率为0.1%,那么这个产品的所有流程结束后,产品的合格率仅为36.6%。所以每个“差不多”背后可能是“差很多”。
胡适先生曾经写过经典的寓言故事《差不多先生》,这位“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不认真,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差不多先生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结果被汪大夫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结果差不多先生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职场中很多人虽然不像《差不多先生》中的那样离谱,但是工作中得过且过,不求最好,只求过得去,满足于敷衍了事;差不多一次两次可能影响不大,长期下去肯定对自身成长不利,让自己的未来的希望渺茫。“差不多”行事作风的背后,折射出责任感的缺失。没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员工不会爱岗敬业,不会精益求精,很难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差不多”意味着低标准,不会制造出好产品,也不会做好服务。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3065/1d8c3c1ef73f626f.png)
03
自我管理是成功的基础
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端正态度,学习是为自己学的,工作也是为自己工作的,尤其是成年人,如果连工作是为自己工作的都不理解,谈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无论学习还是工作,结果都要先过自己这一关。所谓自己这一关,是内心的底线和原则,也就是对自己的“最低要求”,凡事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人。
只有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的习惯,才会有高质量的输出。有个朋友,做事出了名的认真。有次我们相约出去玩,他正在发邮件,我们催他快点发完走人,他说稍等,我发完邮件就走。于是我们在旁边等待,正好看到了他做事的方式,他先写邮件主题,再写邮件正文,选好附件,保存为草稿,然后他把正文内容默念一遍,检查正文的文字有无差错,语义是否有歧义。最后再仔细检查一遍邮件标题、附件、正文内容和发件人,再点击发送邮件。
过自己这一关,听起来像是对自己的苛责。其实是工作习惯的培养,是工作态度的体现,是对自己负责,为自己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成功都是从一件件小事的成功积累出来的,没有一个成功是突然而降的。
过自己这一关,相当于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要求自己尽力去按照高要求去完成工作,不偷懒,倒逼自己认真做事,这样工作水平就会逐步提升。
很多时候,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随着时间增长,发现自己就越来越厉害,看似很难的任务,慢慢变得容易,游刃有余。今年年初逻辑思维的罗胖回顾自己的每天60秒,已经坚持了10年,每个60秒看似简单,有时他能工作到凌晨也没有思路,但是每天和自己死磕,成就了现在的罗胖。
过自己这一关,也是对别人负责。任何人,在团队组织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做好自己的事,是对团队组织负责,也是对其他团队组织的成员负责。
没有单位喜欢工作质量差,不断地惹麻烦的雇员;也没人愿意跟一个做事不靠谱,老是需要别人擦屁股的人共事。我们高中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对自己最低要求是别给别人添麻烦。
说白了,先过自己这一关,就是自我管理的核心,也是自我管理的要求,良好的自我管理是任何成功的基础。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