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其一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其一

作者: TransMosaic | 来源:发表于2020-05-30 21:41 被阅读0次

前言

前些日子我突然在想,作为一个普通人,死后究竟能留下些什么。我想物质终将湮灭,精神却可以代代相传。很多文学作品跨越历史的长河,时至今日依然在大众心中煜煜生辉。其中的文字透过纸背,散发出生命的力量。这种生命的延续,也许就是我该追寻的方向。所以我斗胆重拾笔墨,从心写作,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点自己精神的影子。

很多人自认不懂写作,其中包括我自己。作为一个活了快三十年的中国人,好像从没有认真思考过何为写作,如何写好写作。我会说中国话,会写中国字,接受过完整的初中高等教育,难道还不会写作?仔细回想一下,自己高中作文经常只到平均分,一到语文考试就掰着手指头算字数,上了大学之后更是提笔忘字,论文竟不知从何写起,完稿后怎么看都觉得别扭......你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呢?事实上写作确实是一门需要训练才能掌握的技术。

训练是学习的过程,模仿是学习的开端。婴儿学步、牙牙学语,模仿是人类获取智慧的必经之路。向大师学写作,向成功的作品学写作,模仿大师的写作技巧,总结大师的写作经验,融汇贯通,才能打磨出属于自己的优秀写作风格。但要想仿得好,首先得会分析。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到“云从四面八方升起”,我初读此句时,心中顿生喜爱,感觉书中的景色突然活脱起来。但为什么这句话能直戳我心窝,而我又该如何像王小波一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生动活泼的句子呢?这个问题触动了我,所以我想要探索分析那些优秀作品的写作手法,向他们虚心学习。话题回到今天的这本书《风格感觉》,我将以此为开篇,从这本论述21世纪写作风格的书本入手,借鉴其中的分析思路和框架,为后续的读书笔记打下分析的基础。

正文

本书作者史蒂芬·平克是一名认知学大师,却跑到文人的地盘上,高谈阔论写作风格。学术腔、官腔是他的仇敌,清晰连贯的写作是他的最爱。本书着眼于非虚构写作,但对小说、故事的描写同样大有裨益。因为它所描述的原则都是如何写好写作的普遍规律。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基于英文所写,多涉及英语的语法和句法分析,所以我不会对这些部分做过多的介绍,仅对普适的写作规律加以阐述。下面就让我们翻开这本书,走进认知科学家平克的写作世界。

序言部分

本书的序言部分非常值得一说,对于母语非英语的我们而言,本书全部的精华都在推荐序2里了,如果你时间有限,我非常推荐你读一下序言即可。推荐序2告诉我们,平克对古典风格倍加推崇。这种风格并非平克所创,而是自古有之,早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就有著名的古文运动,号召大家向《诗经》、《论语》等古典作品学习写作。那么古典风格就是要像古人一样写文言文吗?非也。古典风格背后的思想在于,让写作回归本意,即贴合事实,言之有物,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平易近人。

原则1:节约使用元话语

“第一小节写了......第二小节描述了......之后第三小节论述了......最后......”

每每读到类似这样的语句,就好像我在问路时别人这样回答我:“你先在第一站上车,两站后,转这个站换乘,最后到那个站下车”,等我上了车立刻就忘了接下来该怎么走。而元话语就这么一类标记语言,它们就像一个个路标,本意是在指引我们行进的方向,一旦复杂起来,就会让我们难以记忆、晕头转向。那我们在写作中该如何避免滥用元话语呢?

知识点1:你可以用提问代替元话语

改前:这一章讨论起名字流行程度上升和下降的因素。

改后:一个名字流不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你看“因素”不就是“原因”么,“流行程度”就是“流不流行”,改后贴合口语,简洁明了,不会给读者带来认知负担。而且改为问句后,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勾起继续阅读的欲望。

知识点2:用读者可以感知的事物来隐谕大小或者顺序

如:仁者如水,有一杯水,有一溪水,有一江水,圣人便是大海之水。

我很喜欢这句对仁者及圣人的比喻,天地相爱有生即为“”,而水是每个人的非常熟悉的事物,从一杯水到一溪水到一江水,非常直接的体现了由小到大的变化,最后说圣人的仁心像大海一般宽广,而大海无量、大爱无疆,足见圣人的伟大!其中水又暗含柔能克刚的意味,非常符合中国人对“仁”的主观感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其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xk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