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超市买东西排队付款的时候,看到一个女生在打电话。她开始语调平静地解释:我在排队买东西,没有空……然后又听到她语调不满地解释:都说了我在排队买东西,没有空!最后听到她几乎疯狂地尖叫:我说了我没有空你没听到吗?你这点破事就不能自己去办吗?”于是我开始用排除法在猜,电话的那头,到底是谁?
我相信刚刚那个场景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当中都时有发生。有人曾说,对你最好的那个人,换句话说,就是最好欺负的一个人。所以,我们都爱犯一个“正常人的错误”:把恭敬礼貌留给了陌生人,把毒舌留给了身边的人。曾经的我,不认为这个错误,我觉得这是因为我爱你们,他们也爱我。我没把他们当外人。于是开始了被偏爱的总“有恃无恐”。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2011年。那时候的我,刚刚准备开始实习,究竟是去外地实习还是在老家实习这件事情我和父母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很多父母的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留在自己身边发展,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小学、中学、高中没有出过我们县城,后来也是在家附近上了师范学校,父母甚至为了规划好我未来的路,毕业后考个正式的编制,当上老师,然后一直在他们身边幸福的生活下去。但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县城,我不想过20多岁看到60岁的日子,20岁出头的我当然不甘心了。当我提出要到外地工作,父母是也是坚决反对的。我更是倔强了得,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坚持的事情父母最终都因为爱,选择妥协。在2011年大年初七我欣喜若狂的收拾行李,我觉得我的未来不是梦!2011年大年初八,吃完早餐时,爸妈送我到车站。那天的天出奇的冷,天上飘着雪,到了车站。她们开始叮嘱一路上注意安全,眼神里也是透露着无奈和担忧,但我嘴上依然不饶人的说:“你们烦不烦,知道了!”当大巴车缓缓启动时,我一回头,发现他们两个相互搀扶着站在雪地里像我挥手......
直到两三年前,每当和父母通电话,当他们提起表姐表弟都在自己父母身边,他们很羡慕或者我们跑那么远太辛苦的时候,看跑那么远又什么好处时,我就会嘶吼的说一堆在外面的好处,然后气鼓鼓的挂掉电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也成立家庭。在老公的多次劝说下,我尝试着和父母主动沟通这件事情从教育、医疗、环境、机会、养老等多角度和他们沟通,平时每当讲电话的时候,也不自觉的去传达一些这个城市带给我的优势,我发现其实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固执,他们也从心里慢慢的接受了我并认可了我的这项选择。现在在想象2011年的那个送别的场景,想想父母送别我的那种无奈、担忧的眼神,我都在自责。当时的我明知道他们的担忧点无非是安全、自理能力。为什么没有因为他们的爱,和他们好好说话呢?
记得《哈佛情商课》里面说:在发怒之前你最好分析一些,你发怒的对象是否合适,方法是否欠当,这样发怒的次数就会减少90%。所以,我们重要的家人面前,更应该花更多时间努力空这情绪这辆车。不要让他们的爱,成为你“持宠而骄”的资本。因为爱,一定要好好说话。
刘青云曾经说过:人生在世说白了也就是和七八个人打交道,把这七八个人摆平了,你的生活就会好过起来。而父母、伴侣、孩子就占了一半,快乐幸福与否往往就在你的说话之间,不懂得好好说话,话越多,伤害就越大,可要是懂得好好说话,一句能顶一万句。对父母的耐心与倾听,对另一半的关爱与交流,对孩子的平等与温情,才是一个家庭最美好的东西。当你不能对家人好好说话的那一刻起,隔阂已经开始慢慢地蚕食着你们的温馨与甜蜜。所以如果爱,请一定要好好说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