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天,我的眼前一直闪耀着那本厚厚的村志,希望它就像这冬日的阳光一样,灿烂明媚着整个晴空。
那天,到单位指定的复印社修订教学设计,我推开复印社的门,里面坐着三四位吞云吐雾的人,我怀疑自己走错了,立刻又退了出来,看看标志——金海复印社,没错呀,又一次推门。这时,里面电脑桌前一位女性工作人员问我:“你需要办理什么业务?”等我说明原因,报出姓名,她便把我的加入设计递给了我,我按要求在旁边找了一个凳子坐下准备修改。可是里面的烟雾有些难闻,再加上那几个人依然围着火炉旁若无人的谈论着什么,看这架势,一定是老板的至亲好友啦!本来想提议让他们小点声的想法便咽了下去,自己又往里面移了移,尽量强迫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稿子上,但他们的说话声还是飘到了我耳朵里几句,其中一个人说:“赵老师这张照片不太清,让他换一张,他却依然坚持就要这一张。”另一个人接着说:“嗨,还是那个倔脾气,跟他再说说,出书哩……”老师、出书,这2个词让我暂停了手中的笔,抬起头打量了一下,他们都是四五十岁的普通中年男人,不沧桑也不俊朗,不邋遢也不时尚,难道是乡村老师商量在这儿制作校本教材?这时领头模样的人手机响了,其他几个人便停止谈话,凝神静听,那神情就像在期待一件非常喜悦又重要的事,因为接到电话的声音大,我也听见了他们的事,要放到明天,所以他们便起身商量着要离开,临走时一个人还叮嘱另一个:“把你邮箱里的资料给我再发一份,你一定要保存好 !”这一切更让我坚信了我的判断,想起去年我们做校本教材的不易,便原谅了他们之前在这儿吸烟的烟雾,谈话的喧闹,甚至,有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复印社里骤然静寂下来,我便把稿子又重新修正了一遍,确信无误后交给了女管理员,顺口问了一句:“刚才的这伙人商量出什么书呢?”“村志。”女管理员立马回答,看来她肯定已经很熟悉这些人和这些人的事了,我却大大吃了一惊:“村志?哪一个村庄的?”女管理员白了我一眼,仍然很礼貌的回答:“鸣皋徐阳村。”我很想告诉管理员我也是鸣皋人,但没有来得及说出口,紧紧追问:“这是县政府分给每个村子的任务吗?”女管理员这次倒没有嫌我烦,而是耐心的说:“这要看每个村庄自己的需要,并不是所有的村子都有村志。”我哦了一声,借着女管理员检查我的修改稿,赶紧站到桌上翻了翻那几个人留下的村志样稿,厚厚的,足有四五百页,因为匆忙,也因为不好意思,我没有翻到他们嘴中所说的赵老师的图片,只看到了上面印有一些出土的陶瓷图片和注解,便合上了书。但心中却有一种莫名的喜悦,徐阳是我们镇一个闻名的村庄,村子有山有水,自古富足,因为我有一个好友家就是徐阳村的,她现在在苏州一个大学里任教授,她的父亲就是当年徐阳学校的一名老师,也是在上师范认识好友之后才知道他们村的教育在当时非常有名气,四里五乡的人都到他们村子去上学。当时听好友这样讲时,我只是佩服好友考师范时成绩是我们镇的第一名,但并不认可好友所说他们村子怎么好的说法,我认为我们村子也是最好的。真正震惊到我的是因为2013年在徐阳村庄发现了2600年前春秋时期陆浑戎的古墓群,出土了许多青铜礼器。洛阳文物局进行了两年时间的挖掘工作,我曾想亲自到现场看看,家人说不用去,因为在周围,因为有隔离线和挡板,去了也看不见,而且禁止村民前去的。我只好遗憾地打消了念头。加上这几年自己也离开了家乡到县城学校工作,徐阳这个词也似乎从脑海里消失了。今天听到徐阳这两个字,记忆中的徐阳再次闪现了出来。我们都知道现在农村空巢村庄多,因为年轻人都外出的武功了,嘴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更有许多年轻人在外打拼后买房,置业,把孩子接到了自己所在的城市上学,村子里面的小学也逐渐萎缩,个别的村庄甚至出学生和老师一对一的尴尬局面。但徐阳的教育在我们镇独树一帜,规模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发展成了寄宿制学校,吸引了附近五六个村庄的孩子都到徐阳去上学,更有一批当地的年轻人,扎根山村教育,让徐阳每年的教学成绩在镇里排名第一,赢得乡邻们的信任。就凭这一点来说,徐阳还真有写村志的资本。
许久以来听到的都是乡村衰落的故事,读到的是乡村萧条的文章,今天亲眼见到了乡村有了自己的村志,见证了一个村子的在今天的发展,心里便有了一种希望,因为我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希望农村不再衰落,哪怕有时候衰落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网友评论